“三三三”铸一流品牌 点亮学生精彩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是教育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河南省鹤壁市外国语中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三”品牌与特色建设方案,促进了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建校十几年来,河南省鹤壁市外国语中学坚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并确立了“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促进学校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认真分析学校传统优势和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了以“三自”德育体系、“三个设计”教学优化策略、“三维”校本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三三三”品牌与特色建设方案。

    “三自”德育

    让学生主动成长

    建校初期,针对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生行为习惯较差、自我期望值较低、对自己的信心不足等问题以及德育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学校把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成长动力的激发上,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4个转变,即:变被动的亡羊补牢式教育为主动的引领式教育,变否定的惩罚式教育为肯定的激励式教育,变简单的压制式教育为智慧的关爱式教育,变个人单打独斗式教育为团队合作式教育,确立了“自信、自律、自强、成人、成才、成功”的12字德育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构建起“三自”德育新体系。

    学校以“三自”教育为主题,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成立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德育主题,每学期设计8节德育课。

    同时,学校在实践中推进德育的贯彻落实,搞好三项常规德育活动:新生学前教育活动、每周一国旗下教育活动、每天两个大课间活动,渗透到教学、生活及活动各个方面。

    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激励型教育氛围,是学校“三自”德育的另一重要举措。以“十好”班集体建设为抓手,细化养成教育,提出了“十好”班集体建设目标,将学生出勤好、仪容仪表好、师生和谐好等具体事项列入其中。同时,把学生一日常规活动量化成积分细则,开展综合素质过程评定,鼓励学生争当先进,营造激励型教育氛围。

    学校重视“三自”德育平台建设。每年的艺术节和体育节,成为学校“三自”德育的两大推手。春季的艺术节,进行全校总动员,历时3个月,内容丰富多样,书画作品、音乐作品、语文经典朗诵展示、英语节目展示……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舞台;秋季的体育节,涵盖全校跑操比赛、田径运动会、年级单项对抗赛、趣味体育活动等内容,直至次年元旦长跑比赛结束。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得到大幅提升。

    学校把励志教育常态化,每日励志朗诵、每日成长日记、每周反思小结、每月自评互评,在持续的激励教育氛围中,使学生养成追求卓越的习惯,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奋进的精神状态。

    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由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坐镇,常年接待学生来电、来访和心理咨询。针对各年级学生心理状况,举办专题心理讲座,对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创办了心理健康教育刊物《阳光心语》,编发心理健康文章和名人励志故事以激励学生。

    学生社团是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平台。学校的学生社团有“溪流”文学社、英语角、校园广播站、国旗班和体音美训练班等,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极大地开阔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培养了自我认同感。

    “三自”德育体系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手段,建立“两线四级”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使学生人人参与,成为主动的教育者,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由学生被动成长到主动成长的转变,激发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内部动力。德育评价是促进教育效果的重要抓手。单项表彰、段考表彰、期末总评、班级工作量化评比以及综合素质过程评定等,一系列的评价措施形成了学校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学校的“三自”德育体系不断完善,并逐步成为全校师生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自信、自律、自强”已经成为外中人共同的精神追求。

    “三个设计”

    优化“教”与“学”

    “三个设计”概念的提出,是针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把复杂的学生学习活动仅仅变成灌输式讲知识,以一篇教案、一段讲解、一组练习结束整个教学过程的简单做法。“三个设计”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45分钟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注课前、课上、课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科学设计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即变45分钟“一个设计”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设计”。

    “三个设计”教学优化策略,是一个全面的教学流程改革,其目标要实现“四个精准”,即时间安排精准、内容设计精准、教学过程精准、作业过关精准,其关键环节是教师的教学设计,重点是做好7个优化:优化备课、优化单元教学、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优化课前预习、优化课堂流程、优化课后巩固以及优化教学评价。抓好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为将“三个设计”教学优化策略落到实处,学校坚持了10年教学改革之路。

    学校狠抓集体备课,落实三级备课制度,明确三级备课责任,通过“个人—集体—个人”三级备课制度实现智慧共享,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单元教学实行“三个设计”,包括单元学前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后设计。

    优化课前预习,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有时间预习,并加强小组建设,在小组的组织下保证把预习落到实处。同时,教师加强指导,督促检查、及时反馈、积极指导。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搞好教师备课小组建设和学生学习小组建设,变教师分散备课为备课组集体备课,变学生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

    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按照“5步10环”教学法开展教学,分别是引入课题,预习点评;出示目标,学习指导;讨论交流,展示点评;拓展提升,当堂训练;反馈小结,评价完善。

    优化课后巩固,实行“三类作业”制度:基础性作业、考试化作业、自助餐作业,分层布置、分层选择,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作业,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评价,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贯穿教学始终,建立评价体系,把平时评价纳入成绩评定之中,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一部分,改变传统教学不重视过程评价、只注重考试结果的做法。

    “三个设计”教学优化策略,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了充分优化,使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大大提高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三维”校本课程

    彰显了办学特色

    课程是学校品牌和特色的重要载体,也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新课改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学校特色办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在优化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分析传统优势和现实发展目标,适时提出了品牌和特色发展思路,确立了“文理兼顾,突出文科和外国语特色”的办学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科拓展课程、校本特色课程、校园活动课程“三维”课程体系。

    在学科拓展课程方面,面向全体抓质量。学校重视3年课程整合,整体规划教学时间,以国家必修课程为依托,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开设“培优补差”课程,落实分层次教学,避免两极分化现象。各年级针对尖子生和学困生不同的学力,编选与必修教材配套的补充教材,使尖子生跳一跳够得着,学困生有信心能学会。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分层学案、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变“齐步走”教学为因材施教。

    在校本课程方面,围绕办学目标定位着力打造体现办学特色的品牌特色课程,让学校名片亮起来。

    文科阅读课程:引导学生多读书,制定了《经典阅读实施方案》,分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编写《课外经典阅读书目》和《经典作品导读》,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怎么读、什么时间读的问题。学校组织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调动师生踊跃读书的积极性。

    地理实验探究课程:学校地理教研组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逐步总结出操作简单、便于教学实际应用的“地理实验探究课程”。应用思维导图、地理“超市”、地理社团活动,逐一攻克地理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素养,形成了地理教学特色。

    魅力德育课程:变德育被动说教为有针对性的主动引领。学校组织骨干班主任开展“魅力德育课”开发,所有课题均选择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教育过程设计突出讨论、交流、体验,触动学生心灵,力戒空洞说教,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维”课程从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出发,使学校的优势变成特色,进而成为品牌,带动了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