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力校长吴国通:让教育回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名校长的他,完全可以提炼出某种思想体系,但他却非常清醒,在各种场合倡导这样的理念——“让教育回家”。

    25年教师,29年校长。

    说起吴国通的履历,在教育界有口皆碑。

    1990年担任“只有半个操场大”的北京香厂路小学校长,当时北京市教委专门召开“小天地,大作为”的办学经验研讨会。

    1994年担任北京小学校长,用15年把这所传统学校变为一所真正意义的现代名校。

    2010年,退休后受聘于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让全新的石室小学成为当地的热门校。

    2017年,72岁的他再次出发,担任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亦庄学校(以下简称亦庄学校)校长。有人戏言,听说吴国通来了,周边的房价又可以涨了!

    古稀之年,作为名校长的吴国通完全可以提炼出某种思想体系,但他却非常清醒,在各种场合倡导这样的理念——“让教育回家”。

    尊重儿童的人格才是对教育最大的尊重

    2018年9月开学季,新生家长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课。

    授课人正是吴国通。

    “今天的孩子还要苦读书,学书本吗?”

    “传统的学习已经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在知识社会,可运用的是知识,可存储的是硬盘,没被应用的知识就是硬盘。”

    金句频出的背后,总结为一句话“破除家长的知识焦虑”。

    家长会上,吴国通甚至当场提出,学校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也请家长支持学校,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这正是吴国通“让教育回家”理念的生动演绎——让教育回到它原本的确切位置,回到人的生存根本,回到人的精神本质。

    教育是离人最近的事业,如何把一撇一捺的“人”字写好,吴国通费尽心思。

    石室小学的学生来自四川各个地市、县镇,如何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吴国通打起了大厅甬道的主意,他把放大了几倍的四川地图、中国民族地图、世界地图铺设在大厅地面及主墙面上,让孩子们有了最初的家乡意识、民族概念。现在,“图腾大厅”已经成为石室小学的文化一景,更是孩子们“找找看”的最爱。

    2016年,当已经立项的亦庄学校的规划图纸拿到吴国通面前时,他坚持推倒重来。

    这个半路出家的“建筑师”对待学校建筑有三点要求:一是门要正,旁门左道、歪门、邪门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路要顺,要以学生低中高的不同运动线路设计校内外的道路,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屋要亮,表面看要采光,其实要的是室内充足的含氧量。

    而今天的亦庄学校,显然完全符合上述三点要求,最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教学楼内的走廊有2米宽,而主楼功能活动区的走廊达3.75米宽,安全值远远超过了规定标准。

    “孩子们走在宽阔的走廊上,阳光洒进来,给人特别温暖的感觉。”不止一个家长这样说。

    谁是学校里最关键的那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儿童。

    关注儿童,早已成为吴国通的教育自觉。

    20世纪90年代,为了让孩子喝到温开水,北京小学在每一个饮水间安装电热水器,工友在前一天夜里把水烧开,从而保证第二天水温可口,一至三年级还实现了送水进班。

    刚到石室小学时,学校初始年级只有一个班28名学生,吴国通就自己掏钱,到商场为28个孩子买了28个收纳箱,还为他们每人买了一本书。学校有一位学生思考问题总是慢半拍,吴国通每次听课都坐在她的旁边,观察孩子的表现,并劝教师慢慢来。

    在亦庄学校,吴国通提议师生用同餐,不区分所谓教师用餐、学生用餐,用高标准保障孩子的营养。

    “有人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有人认为儿童是需要塑造的,这一切都是没有把儿童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尊重儿童的人格才是对教育最大的尊重。”在吴国通眼里,儿童是真正大写的人。

    不要“人比人” 就要“自比自”

    今年初,学生小睿收获了平生第一份最具分量的奖状“进步之星”。

    不公布分数,不搞排名,亦庄学校提倡增值性评价。

    “我们不要‘人比人’,而是‘自比自’,让学生自己跟自己比。”不论在哪所学校,吴国通都是这样的理念。

    几十年的办学实践,吴国通非常明白,“考什么就学什么”的选拔与淘汰不仅窄化了教育空间,还将学校、教师、学生推入了不良竞争的漩涡,着眼的只是分数的高低。

    “考试评价本身没什么错,也不能取消统一的考试,关键是如何运用考试的结果。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背景下的学校评价应该是能充分服务于学生个体自主、多样化发展的导向性评价。”这正是吴国通提出增值性评价的最大原因,它强调的是自比自的生成体验。自此,具体分数不再与教师见面,取代它的是“学年学生个体学业素质增值性评价发展研究报告”,报告研究数据的来源首先是学生的自我设计,其次参考年级每个学期组织的“学习力的自我检测”。

    以石室小学为例,“学习力”检测着眼的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测试,一学年合计仅有20-40分钟的统一测验。比如石室小学的五六年级学年检测中,就是要求学生写出2012年上半年自己读过的图书和课本,并向同学推荐书籍、报刊、课本或一篇文章。这种方式不是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复习强记应付,主要检测平时学习效果。

    在亦庄学校,记者听到的是这样的数字:“从三年级四年级,我的实心球成绩从4.0米提高到4.8米,仰卧起坐从每分钟17个提高到46个,短跑从11.59秒到9.63秒,跳绳从每分钟51个到120多个……”每个学生都非常清楚自己的进步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评价权的下放直达学生个人,强化了学生自我的发展意识,同时调动了教师研究学生个体多样发展的主动性,也为教师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吴国通说。

    毫无疑问,评价理念的改变是时代变革的折射,更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和选择。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孕育了‘教育回家’的转型变革启示。整个人类教育历史的发展,都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在吴国通看来,时至今日,如果我们还是沿袭过去的“考状元”“选精英”的价值观,用“学而优则仕”“草鞋和皮鞋”来引发学生恶性竞争,就必然在持续恶化中丧失教育的本质属性,人也自然远离与教育的正常关系。

    “国人常常有从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错觉,总想通过学校教育把煤加工成金刚石,别说煤的材质炼不出金刚石,即便有金刚石的材质,也不是单靠学校便一蹴而就,它需要终身发展,需要在社会中持续历练,才能真正成为金刚石。”

    在一些人看来,吴国通这样的说法似乎降低了教育的作用、学校的作用,但在吴国通看来,这恰恰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去掉那些五彩斑斓的泡沫,让教育回归本质。

    “基础教育就是为个体的未来发展奠基的教育。奠基就意味着必须尊重儿童的成长与认知的规律,是什么年龄就演练什么年龄的事。”吴国通一言以蔽之。

    教师是学校的最大财富

    做了29年校长,吴国通不仅办出了一所所好学校,还带出了一支支好队伍。

    以任期最长的北京小学为例,15年时间,在吴国通的带领下,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中高职称由1个增至15个,8位教师出版了16本个人教育专著,教师中涌现了一批破格小学高级、中学高级以及特级教师的人才。

    在担任原宣武区“小学校长发展导师团”的首席导师时,吴国通直接指导7名青年校长,来到成都成华区后,他又通过校长工作室培养了10名校级干部,其中4人已经成为名校长。

    吴国通从不担心后辈的超越,他鼓励大家学习、成长,进而超越自己,他给自己的定义是“服务者”——校长就是教师与学生发展的雇员,创设良好的环境为教师、学生的发展搭台铺路,这是教育服务的实质,也是“让教育回家”的职责所在。

    “教师是学校的最大财富,学生是学校的最大荣誉。”这是吴国通常说的一句话,如何让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和激发,答案只有一个,把学习还给孩子,把专业还给教师。

    教师只有在专业上收获成长,才能真正有职业自信和尊严。对此,吴国通深有体会。

    他一直记得这样一个场景:1994年刚调入北京小学不久,他就到北京教育学院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习,当时学院教授杨文荣上课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听说咱们班还有个49岁的?”“你是去学习的,不是奔学历的。”了解到情况后,杨文荣感叹道。

    49岁还要去读书,72岁依然手不释卷,保持着敏锐的思考和学习力。这是许多人印象里的吴国通。正是基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吴国通已经提炼出非常成熟的带队伍经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