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观察教室的使命
教室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办学者和设计者赋予教室什么样的使命。教育在发展,教室的使命乃至学校的使命也都在发展。 校园建筑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校园里需要有许多功能空间,这些空间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不过,如果你的校园只能保留最后一个建筑空间,那么你会留下哪一个?我的同事曾经在汶川地震之后前往汶川支教,据说就是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抗震工棚里开学、上课。这就说明,在极端的条件下,教室就是校园的全部。延安时期的窑洞学校,西南联大的防空洞学校,曹文轩小说里的草房子学校,其实,所谓学校、所谓校园,都只是教室。 教室群,应该是一个综合群。几乎所有校园里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样子,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肩并肩地挨着,整整齐齐,教室外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但我总觉得学校不应该长成这个样子。因为这种样子更像军队的营房,或工厂的车间。 逛过商场的人都知道,在高档商场里,你虽然无法一眼穷尽所有的店铺,需要你走几步、拐个弯,反倒是增添了我们逛街和购物的美好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室可不可以也是这样:拐拐弯,走几步,找一找;既让同类的教室相对集中,又让各个教室能够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从而体现教室布局中的智慧和艺术。 当下我们的校园设计习惯了将建筑按照功能集中分类,于是就有了科学楼、艺术楼等。然而这些楼与楼之间、教室与教室之间长长的路,却造成了空间和时间以及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校园里,什么叫教育资源?彼此看见,就是教育资源。学生在教室之间行走时,如果能路过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劳技教室、运动场馆,看到里面的学生正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同时里面的学生发现自己正在被路过的人看到,这件事情本身就拥有教育价值。 因此,教室尤其是各种不同功能的教室,比如科学实验室、艺术教室等,最好是分散布局在学生的身边,形成一个功能教室的综合体,从而为我们的学生造就一个丰富的生长环境。 教室是孩子的地方。传统教室是以教师为重心设计的,一切设计和设备都是以如何方便教师讲、保障学生听规划的。然而,我们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是谁要在这间屋子里待上一整天?谁才是学习的主人?谁才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在设计教室时,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所需,考虑孩子的成长所需。尽量让学生的课桌椅坐起来、用起来舒服一些,桌面大一些,座椅软一些,高度可调节,方向可转动……如果我们记住,教室是孩子的地方,我们就会知道,好的教室应该长成什么样子。 把教室改名叫书房,是我一辈子的愿望。看看现有教室的样子,我就觉得很尴尬:因为教室里什么都有,而又什么都没有。坐在教室里环顾四周,你会看到什么?政治标语、励志标语、文化板报,然后你还能看到教室里有一堆扫把、一排储物柜、监控摄像头、写满了讲义的大黑板,这边贴了爱因斯坦,那边贴了世界地图……几十平方米的空间,似乎想装下整个世界。 其实,我们可以让教室的功能简单一些,单纯一些。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读书学习的地方。只需要是一个书房,就足够了。 所以,我梦想中的教室,有整墙整墙的书,每人一套桌椅,有一块能演示的黑板,有一盆飘着淡淡清香的花,就可以了。如果条件允许,我期望学校能拥有学科主题教室:文史哲教室要有人文教室的风格,多一些书本,多一些阅读和交流的条件;数理化教室要有科学教室的样子,多一些操作台和实验台。坐镇的是每一位学科教师,来来去去的则是学生,这样的教室,其本身的文化环境是会促进教与学效果的。 也许有人觉得,学习的地方似乎就应该严肃紧张、板起面孔。其实,真正有效的学习,是需要一点身体自由的,是需要放松情绪的,是需要彼此协作的,是需要师生平等的,是需要一些自主安排的。因此,教室内部的设计就需要遵循这些特点,并满足这些需求。 鼓励孩子走出教室。好教育,要鼓励孩子走出教室,要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我认为,在距离教室门外最近的地方,就应该留有学生活动的空间。这个空间,还应该是一个可以与教室内部发生连接的连续空间,以便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非常顺利且便捷地延伸到教室外。这种延展,不是教室本身空间的扩大可以替代的;是教与学的形式、教与学的体验的扩充和丰富。那么,这个扩展后的教室之外的空间,就不仅仅只是一块可以供学生活动的空地,它必须是一个能够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更多可能的综合性空间,是一个要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丰富的体验环境的综合性空间。在这里,学生很容易找到教师,很容易找到伙伴,很容易找到学习条件和成长台阶。每一间教室,加上从教室外延续出来的这样的一个空间,就可以构筑成一个具体精致的小学校,唯有如此,我们所说的“让教育和成长随时随地可以发生”才可能成为现实。 而且,学校可以将不同年级的教室组合在一起,让不同年龄和不同特点的孩子能够经常相遇,构成一个天然的完整的生态环境,从而用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方式,促进各个年龄段孩子的自我成长。目前,已经有学校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和实践,并取得了很好效果。 实际上,教室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办学者和设计者赋予了教室什么样的使命。教育在发展,教室的使命乃至学校的使命也都在发展。公共建筑,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校园也应该是这样。 (作者系广东省珠海市华发容闳学校校长,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原执行校长) |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