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招自招结合,搭建大学选才大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考的作用在于分层,自主招生的作用在于精确匹配。中学将日常考试划出前5%、前10%、前30%等区段,来区分学生的学业成绩。高考成绩划出全省前0.5%、前1%、1%至3%之间等区段。考生报考大学要以高考成绩区段作为申请的前提条件,大学要建立符合自身标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使之能够作为区分高考成绩同一区段学生的工具。

    ■李家俊

    大学教育是社会最稀缺的公共资源之一,而招生体制则是其最重要的分配规则,竞争与公平、统一与多样始终贯穿在大学招生制度中。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的重大议题,大学的招生制度和人才评价标准一向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及,要不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在此基础上,近十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理论界、高校经过不断地探讨和尝试,自主选拔政策由少数试点走向了全面推行,引起社会大众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如何在有力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弱化高中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唯分数论倾向,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大学自身的危机意识和改革动力,构建大学之间的良性竞争环境,从而全面推动高等教育走上提升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仍然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努力的方向。

    现行选拔制度与评价方式的优势与局限

    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核心是高考制度。高考制度多年来饱受争议,一方面实践经验证明,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作用不可替代,其地位无可撼动。另一方面,高考也存在着区分度弱、选拔性不强,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性,考试突出共性、忽视个性,考查功能突出、评价功能不足等很多问题。自主选拔制度的出现,是对高考制度的有力补充和极大完善,赋予了大学招生一定程度弹性空间,促使大学开始思考自己的选拔评价标准,

    在选拔录取制度上,目前全国统一采用的是高校依据各省高考整体情况划定分数线录取学生的模式,简便、公正是其最大的优点。但选拔的精细化程度不足,也受到理论界和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例如,分数相近的考生在能力及特长上的差别可能微乎其微甚至恰恰相反,但是录取结果上有可能就会有天壤之别。同样总分的考生,其分数结构也是有差异的,分数结构背后反映的考生情况也千差万别,这些在目前的录取机制下都无法得到体现和保障。

    西方国家一流大学无一例外地对考生实行以多元素质评价为基础的招生选拔制度。美国高水平大学招生非常关注考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要求。各大学都制订了自己的招生标准,依据本校的招生标准对考生实施多元综合素质评价。如美国公立大学的排头兵加州大学在确定学生合格性的基础上,制订了14条优秀招生标准要求,它包含了我国所说的综合素质全面学生和特长生的要求。斯坦福大学作为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提出了9条招生标准。美欧大学在选才时都非常注重学生在中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特别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学生的特点是否符合高校的办学理念等。

    构建面向教育过程的选拔评价体系

    综合评价是未来大学自主选才的基础。依据国家高中教育标准和大学培养目标,综合评价学生的品格、学力、身心综合素质,关注学生在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的创新潜质,确定具体的评价要素,进而建立大学选才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经过我们的探索尝试和专题研究,我们认为大学可以通过成长记录、推荐评价、自我陈述、大学笔试、面试、社会活动表现、相应工具测量等方式考查学生。着重从涵盖公益志向、求真态度、坚毅品格的品德素质要素,包含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级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科学实验、工艺制作和社会实践、统一高考成绩、大学个性测试、理解评判、通识想象、逻辑思辨、实践操作、个性特长和学业成绩变化趋势的学力素质要素,由自我认知、沟通合作、组织领导等组成的社交素质要素,以及体育运动、文艺审美、心理健康等身心素质要素四方面的核心要素搭建大学选才综合评价的大厦。

    需要强调的是,中学对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成就和成长过程的客观记录,是大学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和依据。相对于当下绝大部分中学依照考试分数排名来评判学生优劣的做法,我们认为,应当从高中做起,弱化分数的绝对导向,提倡综合评价。在具体做法上,中学可以将日常的考试以等级评定取代分值评定,不再公布学生的具体考分,而是代之以百分比区段,依据学生基数的不同,制定出前5%、前10%、前30%等成绩段,来区分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同时,逐渐弱化排名导向,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把精力适当转向科技创新探索、社会实践体验、人文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上。基于此,建立起符合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与大学自主选拔、综合评价真正接轨的基础教育综合评价体系。要涵盖学生成长经历、学习课程与学习能力、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与交流合作、运动能力与艺术修养等多个方面的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要素,以及高校重点关注的学生个性特长或特殊才能,学生个性化发展中最有特点的部分等。以写实性评语、资质认定、成果表达等形式记录和评价学生的表现、事迹、个性、专长等,实现对学生客观全面的评价,也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学生发展信息和录取参考。

    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既是基础教育回归教育本源,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学对自身培养目标和育人方式不断再思考、再探索的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大学间的关系已经逐步从过去的“选拔模式”转变为一种“共生模式”,形成一种新的相互约束和促进的互动关系。

    基于统一高考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招生制度设计

    针对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大学招生录取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制度仍然是统一高考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原则,二者功能不同,缺一不可。通过制度设计和操作方法的变革,以统一保证公平,以多样促进竞争,最大化地实现高校招生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兼顾。

    一要弱化高考成绩的绝对导向,变高考成绩以分数值排队为百分比分数段排队。将考生、中学彻底从唯分数论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相近的高考分数往往代表学生的智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较为接近,仅有微小的差异,如综合考虑命题、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将每个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体现具体分值,而代之以全省的百分比区段,也同样具有区分度,且某种意义上更加客观公正。即考生成绩显示为全省前0.5%、前1%、1%至3%之间等区段。既可以有总分的区段,也可以体现单科区段。具体的百分比划分可以参考当年在该省招生的各类学校计划名额。这既是真正淡化中学分数排名的具体保障,更是高校实现严格意义上的自主选拔的前提和基础。二要深化自主选拔制度,使其切实涵盖高校人才培养的关注要素,真正实现综合素质评价和特长关注。自主选拔的核心在于大学明确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衡量,自主选拔测试要考查统一高考无法考查的因素。建立符合自身标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使之能够作为区分高考成绩同一区段学生的工具,是大学自主招生机制和测试选拔的核心要义。三要实行综合录取,促进良性竞争,推动共同发展。综合录取就意味着以高考成绩为基础,不同的大学可以在各省成绩划分区段基础上,要求考生的高考成绩区段作为申请的前提条件,结合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评价、大学组织的自主选拔测试,形成综合意见,决定录取结果。考生们可以同时有限度地申报几所大学。考虑到我国区域差异较大、城乡教育差异的现状,可面向贫困地区设立专项计划。这种综合录取方式在对大学招生现有格局发出新挑战的同时,向大学办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高等教育变得不再永远高高在上。

    可以说,在这种新的模式下,高考的作用在于分层,自主招生在于精确匹配。对于学校而言,加大了其对人才选拔的研究深度,客观上既保证了正常范围的生源竞争,又避免了目前录取分数相对稳定,利于打破顶尖高校垄断优质生源的格局,强化大学的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营造出一种不进则退的局面。对于考生而言,直观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在高中阶段也可以在学习课内知识之余,分出一些精力发展兴趣,开发潜质。对于高中,也可以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囚笼,开展素质教育的探索。

(作者系天津大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