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 均衡 优质 特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东城区天坛东里小学

????2012年9月通州芙蓉小学落成使用

????密云县新农村小学

????平谷区黄松峪学区改造后伙房

????向阳小学装饰一新的音乐教室

    工程概述

    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五年来,围绕加快推进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两大主题,坚持市级统筹,区县政府为主;注重内涵发展,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面向每一所小学,重点加强农村小学和城镇地区相对薄弱小学建设,整体提升了全市小学的办学水平——

    推进举措

    1.加大经费投入,优化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

    2.推动课程整体建设,落实课程改革目标

    3.加强教学研究,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坚持德育为先,健全德育体系,提升德育实效

    5.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教育管理规范有序

    6.坚持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7.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教师专业素养

    工程成效

    1.教育布局科学规划,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干部素质明显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加强

    4.教育管理规范有序,学校特色不断彰显

    5.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身体、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基本经验

    1.软硬并举,内涵发展,是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工作导向

    2.顶层设计,细化目标,是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推进路径

    3.政策引领,建立制度,是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基本保障

    4.行政主导,部门联动,是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工作机制

    5.加大投入,统筹资源,是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有力支撑

    专题报告

    教育资源配置的新成就

    2007年以来,北京市在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中,坚持市级统筹,区县政府为主的原则,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使各区县的小学的校容校貌大为改观,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

    全市各区县在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普遍采取的做法主要为:在办学形式上,扩大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作用,采取优质带动薄弱逐步形成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格局;在规模办学上,以整合扩大优质资源,以乡镇地域为中心,改扩建地区建中心小学或新建寄宿制小学,增加城镇地区小学阶段的容量,使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例如:西城区采取“组成特色学校联合体、名校建新校、集团式办学”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海淀区加大北部新区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采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和“手拉手”等方式,引导优质资源向北部城区办学困难学校、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倾斜。朝阳区实施“引进名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战略,一方面引进外区20所名校到朝阳区办学,另一方面采取名校办分校、集团办学、与农村校创建教育共同体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的压力。丰台区根据小学“增量”以满足人口变化需求进行规模化建设为指导思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扎实推进。顺义区启动“城乡联动教育改革实验方案”,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构建城乡学校协同联盟体系,培养一批学校典型,促进办学质量整体提高。房山区将山区中学一次性外迁,山区小学利用中学腾退的校舍按乡镇一次性聚集的策略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使得教育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创造了条件。门头沟区按照“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达标一批,验收一批,最终实现校校达标”的工作思路。密云县已基本形成“一镇一校,较大镇一所中心小学下辖一至两所完小”的办学格局。(北京市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供稿)

    以课程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五年来,市、区县各级政府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与管理,大力推动三级课程建设,注重内涵发展,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使全市小学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课程管理制度渐成体系,并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日趋完善。通过市、区、校三级合作的运行机制,一系列推动课程改革的规章制度、法律文件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得以建立、修订与完善。

    二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有效落实,规范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增强。北京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以及各学校确保三级课程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落实,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三是课程意识明显增强,重视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区县和学校由“被动卷入”转为“主动参与”,更加理性务实地推进课程改革实验,自觉地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育人和发展的核心载体纳入学校中心工作。

    四是地方课程量大质优,校本课程异彩纷呈。地方课程门类丰富、体现多元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鲜明地域性、科技创新性,并向精品化迈进。

    五是课程结构得以优化,三级课程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市、区县课程研究部门和教研部门指导学校制定三级课程整体推进方案和课程安排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区县、学校和教师全面、协调、有序地整体推进和实施三级课程。

    六是基地校、典型校发挥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基地校、实验校在完善课程方案、开发特色课程等方面积累了鲜活丰富的有效经验和课程资源,为市、区县课程实践活动提供了大量交流研讨案例。

    七是专题教育课程稳步推进、有效实施。各区县都把专题教育工作纳入了课程管理的大视野,对开齐开足专题教育课程、师资保障有明确的规定。

    八是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市、区县、学校更加便捷、高效地实现课程实施先进经验、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供稿)

    以质量监测促教学改进

    2003-2012年期间,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项目组借鉴国内外教育质量评价项目研究成果,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多个学科建构了符合北京市教育教学实际特点的学科基础评价理论框架与内容标准体系;以教育测量学中的标准参照测验理论、项目反应理论为基础,制定了符合北京市相应学段、年级特点的教育教学评价内容标准与学业水平标准的测验等值体系。同时,采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建立了一套对学生学业质量情况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评价与反馈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包括工具制定系统、测验实施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评价分析系统、反馈指导系统等子系统。

    项目推进过程中,形成了多层面、多方式的评价结果的反馈系统,即根据市级、区县、学校、学生等不同层面群体的需求,分别采用书面研究报告、数据反馈报告、学校学业报告单、学生学业报告单、现场反馈等多种形式呈现监测结果,并针对北京市、区县、学校的教学与学生个体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业质量的诊断性建议。相比于国际教育质量监测项目的单一层面反馈,服务对象和功能更完善。

    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结合北京市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中的最新研究结果,从初步的方案框架的构想逐步发展成为当前国内建立在课程标准基础上,评价科目完全、评价方式灵活、测量工具科学、数据处理技术先进、结果反馈系统完善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实践经验在于:①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借鉴国际相关领域的实践研究,制定完善科学的方案框架,有条不紊地推进实施工作;②实现市级、区县、学校、班级、学生的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反馈机制;③充分发挥市级教研工作的作用,将评价反馈的成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