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 均衡 优质 特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供稿)

    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首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结合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兼顾北京市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特点,有效开展城乡教育发展合作;而促进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实现农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基于教师实际,加强教研培训,搭设发展平台,紧抓骨干培养”的研究思路。

    学科教研向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倾斜是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包括活动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形式设计三个方面的倾斜。通过教研活动向农村学校倾斜,可以使所有学科的农村教师都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他们迫切需要的学科教研活动中来;了解当前最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当前最有效的教学研究经验,扩大农村教师的教学视野。

    培养农村地区的优秀教师,对于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能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更有利于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一方面,积极选用农村地区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促进农村教师骨干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与区县共同创建骨干教师工作室,对区域教育发展进行整体设计,提升远郊区县教师整体教学能力。

    为了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规范学科教学。在每次课堂教学听课环节之后,为加强与讲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还特别安排专门的课例研究和专家讲座等活动。

    教学视导也是一个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客观上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智力支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视导和送优秀课下乡活动,使教师不出家门就能分享北京市优质的教育资源。

    开展特级教师工作站走进农村区县系列活动,通过针对农村地区教师的专题讲座、农村地区教师上观摩课等多种形式,使得农村地区教师与特级教师面对面,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其教学能力快速发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供稿)

    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

    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最终目的是提高德育实效性,全面提高首都小学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北京市在实践中推进小学德育工作创新,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德育理念,构建完善整体育人的管理体系。在小学规范化建设中,进一步明确了德育目标,真正树立了“育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德育工作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特别是纳入家长、社区代表,保障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实施社会大课堂建设工程,充分利用了首都丰富的社会和文化资源优势,为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提供宽广的途径。

    二是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途径,强化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自2007年起,强化了小学生的公民责任教育、法制教育、廉洁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大力推动实践育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充分挖掘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三是推进学校和家庭合作机制建设,为学生发展构建家校合作的育人环境。北京市在全国率先进行了班级家长教师协会试验,形成了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机制。为促进学校与家庭有效合作,2008年创办了“北京市中小学网上家长学校”。

    四是系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从制度上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较高,有86.4%的小学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全市1215所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规划,达到小学总数的96.0%;有80.3%的小学已经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2009年底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小学已达到73.2%,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校中有77.3%所学校将开设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列入课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供稿)

    加强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09年,北京市教委以项目研究方式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全方位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此次评价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构建符合首都特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方案、评价方法、评价的组织实施等操作体系;第二,.探索市级层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评价的组织实施、推进策略;第三,探索区(县)级层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评价的组织实施、推进策略;第四,探索学校层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实施和推进策略。

    在推进举措方面,主要有几点:一是构建了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制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所有小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基本发展目标。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构了多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体系。呈现了多主体参与的评价组织实施体系,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家长以及相关社会机构和人员参与学生评价,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二是北京市级层面的整体设计与推进。内容包括: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学校三位一体的机制;采取全员培训、专项视导、专题调研、交流研讨、表彰激励等一系列推进策略;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现状的深度分析和研究。

    三是区县层面的实践进展和举措。内容包括: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机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专题研究,探索和引导评价手册结果的有效使用等。

    四是学校层面的实践进展和举措。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重视建立系列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了多层面的培训;结合学校、学生特点进行评价,落实关键行为表现;开展丰富的活动,搭建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平台;将评价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体现评育结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供稿)

    让每一所学校都特色鲜明

    2007年,学校特色建设与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同时启动,并以专项的形式推动。专项历经了规范、特色两个阶段,于2009年进入了特色建设阶段,专项更名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建设的规划、实施与案例发掘研究,重点在规范的基础上指导学校进行特色建设。

    创新资源整合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是北京市大力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在学校开展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区域推进起到了相当的引领作用。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北京市区域推进特色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有效模式,既整体设计、政策引导、全面推进,提供在政策层面的宏观导向与学校实施层面的保障支持。

    在整体设计方面。北京市16个区县及燕山地区共有小学1100余所,学校数量大、层次多,并且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开展特色建设的时候,不仅要清晰对于特色的认识,也要充分考虑区域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域推进特色建设的目标。 

    在区域定位方面。北京市经过5次的行政区划调整,现有16个区县,分布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区域定位、发展趋势的不同决定了学校的特色定位有所区别。

    在特色目标方面。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使学校在特色建设中不断提升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目标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西城区结合区委、区政府“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建设世界城市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确立了“精品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学校特色创建思路,力争一校一品,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的影响力。

    在实践中,各区县根据区域定位及学校状况制定了各自的特色建设目标及相关政策开展特色建设。尽管目标、政策都各有不同,但推进方式却呈现出一定的共性。比如在机制建设上,各区县各展其长,西城区、房山区等区县建立了行政、专家、学校“三位一体”的互动运行机制;昌平区建立、完善领导统筹、经费保障、宣传导向三项机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供稿)

    深入实施学校发展评价

    伴随着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启动,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评价与数据库建设”的项目研究。

    此次研究,梳理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小学学校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了学校的发展变化,总结优势,发现问题。通过对城乡间、区域间的差异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反映北京市小学发展的均衡状况。通过纵向的趋势分析,总结北京市小学发展的总体趋势,预测未来发展方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