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找寻失落的春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付业兴 绘

????如今,能坚持每学期出一期社刊的校园文学社不多了。(资料图片)

    ■特约通讯员 曹正

    这几天,成都某高校文学社的社长章建华有点着急上火。

    作为学校唯一的文学社团,他们承办了一次校级的征文比赛。然而,直到截稿日前几天,在这个近3万人的学校,文学社总共只收到参赛稿件20多篇。眼看活动结束的时间一天天逼近,章建华不得不到处求人写文章参加征文活动,甚至还给社员分配了每人必须要落实至少5篇文章的任务。

    “不这样搞的话,就没法向校团委老师交代,早知道这样,我就不接这个烫手山芋了。”虽然在活动之前,室友就友好地提醒他:这种老土的活动,是没有人会参加的,除非是学校强行规定每人交一篇。

    但室友的这番提醒,并没有让这位上任不到三个月的社长意识到活动的困难程度。尽管前期宣传等准备工作做得不错,但结果还是令人失望。

    章建华记得大一加入文学社的时候,前任社长就说过,希望通过文学社“让学生更热爱文学”,然而两年过去了,直到社长毕业的时候,文学社也只是“让真正合得来的人聚在一起的平台”。

    像章建华所遇到的问题,只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文学艺术类学生社团的一个缩影罢了。

    不同学生社团“冰火两重天”

    在成员数量上,文学艺术类与专业实践类社团相差甚远,从活动影响力来看,两者也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团大致可以分为专业实践类、社会公益类、文学艺术类、兴趣爱好类等4类。

    相比上世纪80年代高校文学类社团的盛极一时,目前高校文学类的传统学生社团处境尴尬。“很难想象,曾经的文学社是各高校最红的社团。”西安工业大学朝阳文学社秘书长石少利无奈地说。

    该校朝阳文学社曾是2005年 “全国优秀学生社团”,但在2007年,这个社团却因为成员过少、活动无法组织而险些被“注销”。石少利介绍说,文学社里一共有80多人,但每次真正参与文学交流活动的,却只有20来人。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些专业实践类的学生社团则很受大学生追捧。

    据媒体报道,武汉科技大学在社团招新时,学生会报名人数接近2000人,校勤工办首日招新就有600余人报名,而演讲与口才、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创业者协会等类型的社团,报名人数均在百人以上,与这些社团相比,文学艺术类社团的报名情况则呈现出强烈的反差:该校“国学论坛”社团一整天仅有5名新生报名;红楼梦协会、历史协会、百家思想与文化协会报名人数也均未超过50人。

    笔者选取四川省3所分别为综合性、理工科、文科3种类型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在这3种类型的3所高校中,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专业实践类的社团,选择这一类社团的大学生一般会占到该校学生的六成左右;而最不受大学生待见的就是文学艺术类的社团,人数在一成左右,在理工类高校,这个数据则不到一成。

    在成员数量上,文学艺术类与专业实践类社团相差甚远,从活动影响力来看,两者也不可同日而语。

    由西南石油大学启航创业者协会每年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是该校一大盛事。由于活动邀请了一些大企业担任评委,吸引了不少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他们想通过这个平台获得企业家的青睐并投资,事实上,也确实有不少人通过这个大赛而创业成功。

    “每年报名参加这个活动的大学生有上千人,由于人数太多,我们提高了参赛报名的门槛,并增加了比赛环节,共设置初赛、网络展示、复赛、实战演练、决赛等环节,即使是这样,每年参赛的学生还是不少。”该协会负责人程豪杰说。

    都是就业压力惹的祸?

    当代大学生更注重自我设计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两类学生社团的一冷一热,折射出这一代学子务实有余而关心社会不足。

    同为学生社团,专业实践类与传统的文学艺术类社团,一边是门庭若市,一边是门可罗雀。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冷一热的现象呢?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邹琰副教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们是以“90后”为主体的,他们更务实,更功利,而这一点也很明显地反映在他们所选择加入的学生社团上。

    笔者的调查佐证了邹琰的这一观点。现在大学生加入社团普遍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或为丰富个人阅历,或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更有学生明确表示,希望借助社团这个平台,与社会进行接触,获得经验,为未来的职场竞争赢得先机。

    西南大学的陈浩在学校参加了两个社团,一个是联想俱乐部,一个是校学生会。她坦言,参加联想俱乐部,主要想为以后就业做准备。“加入俱乐部能提前了解企业文化,更重要的是想打入公司内部,多认识些人,这样我应聘的时候就比较有优势,我们专业平时课业挺重的,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参加闲情逸致类的社团上,那样我觉得划不来。”陈浩说。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699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6月17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与10所高校学生代表交流时透露,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背景下,不少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生社团受大学生追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西南石油大学大三法学专业的刘晓彤在入校后就参加了法律协会,在社团的法律援助中心负责法律援助与咨询,经常需要在律师事务所、法院和检察院之间跑。还有一年就要毕业的她,对找工作很有信心。

    西南石油大学法律协会会长吴俊豪说,加入法律协会这种专业实践性极强的学生社团,社员与专业对口单位接触的机会自然会多些,社员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确实有利于就业,在他们社团中有很多通过社团平台为就业铺路的例子。

    “就业重压下,学生的选择显得功利化是可以理解的。”全国就业指导专家、创业导师李震东教授表示,大学生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时,把自己的未来规划纳入其中,这种提前谋划的做法,确实有利于就业。

    西南石油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张唯认为,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易导致学生在素养提升上产生功利倾向,容易给大学教育抹上功利色彩。

    “与上世纪80年代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那一代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更注重自我设计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实践类与文学艺术类社团的一冷一热,折射出这一代学子务实有余而关心社会不足。”邹琰说。

    商家赞助经费“看人下菜碟”

    由于存在受学生的冷遇、成员人数偏少等“先天不足”,在寻求商家赞助这条路上,文学艺术类社团走得磕磕碰碰,并不容易。

    在当今的校园里,学生社团活动拉赞助已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走在校园人行道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条条醒目的红色横幅上写着“XX公司预祝XX活动圆满成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种以学生活动为载体、隐形植入的商家宣传充斥着本该纯净的高校校园。

    “要想让社团有人气,就要搞活动。搞活动就要钱,没有钱一切都免谈。”成都某高校的一位文学社负责人说,“由于受到活动经费掣肘,我们社团开展活动也就是组织社员去爬爬山,采采风,拍拍照,甚至有时候为了省钱图方便,就找个教室开个读书会,没有一点吸引力。”

    据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一般有两个正常途径:一是社员的会费。新社员加入社团,一般都要缴纳一定的入会费。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入社团每人需交10元的会费。二是学校给学生社团划拨的经费,这一项经费也少得可怜。据了解,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这个总盘子。

    社员的会费和学校提供的经费不足,逼迫学生社团不得不自谋出路,于是找商家拉赞助也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了。“一般来说,学生社团活动经费要靠学生自己设法解决。”西南石油大学校团委实践指导中心副主任刘翔表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而从商家这一方来说,之所以愿意给学生活动赞助,是因为这是商家走进校园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他们需要借学生社团活动这一平台好好宣传自己。于是,你有所求,我有所需,学生社团和商家自然结缘。

    但千万不要把商家当成傻子,他们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活动都会慷慨解囊的,而是有着自己的选择标准。

    “商家赞助是很苛刻的,他们对活动规模有自己的要求,除了要求对活动进行冠名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看活动有多少人参加,参加的人越多,商家赞助的力度也就越大。甚至有些商家还要求搭便车,向学生直接销售商品。”成都某高校社团联合会主管外联的副主席陈虹介绍说。

    “我们看中的就是人气,有人气才有宣传效应。”有着多年高校市场营销经验的成都星地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飞表示。在高飞的眼里,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社团、社员最多的学生社团,才是他比较青睐的赞助对象。“一个社团的成员多,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社团的号召力大,影响面广,我们也就更加愿意赞助他们的活动。”高飞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