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 应注重环境美的挖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田瑛

    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字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课外教育资源。与书本上的知识相比,学生对周围环境、对老师和同学的认知,以及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更有价值。因此,如何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并融入高雅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意义重大。

    校园建筑要利于个性塑造

    校园环境的物质因素,体现在校园中的建筑等设施的营造。校园建筑既要符合它本身的实用性,又要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与塑造个性。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良好的校园环境,无不蕴涵着丰富的视觉信息。它往往通过色彩的变化、建筑物的错落有致、空间分割等,从动态到静态,从局部到整体,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和心灵的愉悦,随时随地受到美的陶冶。在教育实践中,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当身处洁净优雅的环境中,往往思维灵活、头脑清晰;而身处污浊嘈杂的场所时,会思维迟钝、记忆困难。

    同样,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巨石上的题字、道路的命名等,都包含着文化韵味。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愉悦他们的身心,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良好校风促发正能量

    校园环境的精神因素,首先体现在校风建设方面。所谓的校风,它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的历史、办学的理念、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的一种特色和风格,它不是哪一届或哪几届师生员工创建的,它是一个长期积淀优化的结果。它体现的是学校师生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愿和行为风尚等。校风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的核心。当一名新生第一次走进校园的时候,看到的是优雅的环境,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处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他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自豪、一种温暖,精神上会受到很大感染。即使他本身性格具有某种缺陷,也会竭力约束自己,在新环境中努力学习一切好的东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良好的校风建设,应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校风建设并不能用一些条文规定去强制执行,它应以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力量,去感染、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展“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活动”、举办艺术画展、书法比赛、摄影展等,组织学生参加支援基础教育的活动等,学生在各自的舞台上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华,迸发出一种正能量,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和谐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育人

    良好的校风建设,还体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上。人是相互塑造的,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更应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应提倡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密切联系群众。

    大学教师应为人师表。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所谓师德,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道德情操及行为准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躬行实践,这些既是师德的规范,也是教师良好人格品质、特征的体现,更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学生往往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

    大学生应培养自己良好的学风,深刻理解校风的内涵,扎实学习,不断进取。在校时,大学生是校风的继承者,更是校风的建设者和创新者。毕业后,大学生是校风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意义之大恐怕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必须重视校园环境美的挖掘。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