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送礼家长的纠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顾骏

    公道自在人心,家长看到并认可了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自然不会再有“送不送礼”的纠结

   日前,广西南宁有一位初中生家长王某因涉嫌盗窃罪被捕。孩子正上初三,听说别的家长都送礼,王某为了让老师对孩子多些关照,也买了一条白金手链送给老师。后因孩子学习成绩下滑,认为老师未给关照,其一怒之下潜入老师家,不仅偷回手链,还顺走一对金耳环,结果锒铛入狱。

    不管老师收礼是否合法,私自把送人的项链再拿回来,已属于偷窃,更不用说还“顺走”一对耳环,被判徒刑是咎由自取。如果对本案仅作法理分析,评论到这里就该打住了。然而,真正值得讨论的不是偷窃,而是为什么没有一种合理的方式,让家长不至于不送礼给老师“心中不安”,送了又“心有不甘”?

    当下,中国各级教育一直嚷嚷着“经费紧张”,同时又盛行家长给教师送礼的潜规则。有没有可能,多建几所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教师能有精力对孩子多些帮助和指导?当然,学生的成绩同教师的“照顾”不一定成正比,但公道自在人心,家长看到并认可了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自然不会再有“送不送礼”的纠结。

    然而,恰恰在学校收费问题上,家长会遇到最令他们烦心的问题,最后还是不得不采取暗中送礼的方式来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但不同学校甚至同一个学校的不同班级之间,教学质量相差很大,“择校热”甚至“择班热”由此而起。明着看,学校缴费有一定之规,但家长还需要种种额外开支,从“天价学区房”到“择校费”到“家教辅导”,客观上存在一条市场化教育服务产业链。既然如此,送些礼,营造一个让教师另眼相看的“微环境”,也不算多余。

    其次,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许多教师,尚不能得到完全体现他们劳动价值和专业尊严的工资收入。对于许多城市教师来说,在物价特别是房价高涨的环境下,不足以让他们过上人所共求的“体面生活”的情形比比皆是。心态失衡之下,总有个别教师打起别样的算盘。而中国的家长对世态人情极度敏感,非常“体谅”其中的“微妙之处”,会争取在学校整体质量基础上,再为孩子创造更优质的“微环境”。在一些地方,如此“公私兼顾”是行得通的,也是孩子能够受惠的。送礼的潜规则由此而来,并越演越烈。

    说到这里,破解家长“不送礼心中不安,送了心有不甘”纠结的办法差不多也有了。第一,在各层次教育中实行多元化办学,公共财政尽到托底责任,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得到基本教育。然后放开让社会主体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让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自由选择自己有能力支付的教育服务,也为教育开辟更多的资源来源。

    第二,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对不同层次办学机构的教育服务质量监管,让孩子们得与同家庭教育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服务,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教学水平和质量相差过大,以及家长开支与孩子得到的教育之间差距过大的问题。

    第三,在国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的进程中,进一步提高各层次教师的收入水平,让教师有更高的职业自尊心和责任心,在经济上和职业操守上,都不屑于靠收礼来增加收入。同时,辅之以有效监管,让部分仍会受到诱惑的教师,不愿意冒失去工作的风险,如此才能让学校风清气正,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

    三管齐下,或许可以在教育领域中,减少乃至消除家长送礼之类的“潜规则”和“送不送礼”的纠结。如此则不但孩子受益,家长放心,学校发展,中国教育可以成为更加干净的领域,教师也可以由此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