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对大学望而止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东是孔孟之乡,大家对教育比较重视。这可能是他们弃考率较低的原因。”汪明表示,弃考、弃读现象具有显著的地域性,跟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社会风气以及老百姓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有关系,“很难从一个地方的情况,断言全国的状况”。

    主动弃考与被动弃考

    是不是所有弃考、弃读学生都像玲玲那样,受“读书无用论”影响放弃高考或上大学呢?

    记者调查发现,学生弃考原因呈多元化倾向,出国留学,继承家里产业,自主创业,外出打工,成绩较差对高考没信心,担心找不到工作,学费太贵等都是学生弃考的主要原因。

    吴坚告诉记者:“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裕,选择本科就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放弃高考是主动的,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现在家长们的眼界更开阔了,不愿意让孩子消耗在应试教育中,拼死拼活考清华北大,难度极大,教育质量也没有保障,还不如早点出国留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乌鲁木齐高中生王得忠今年高三毕业之后,并没有和同学一起走进考场,而是回到父母在华凌市场经营的建材批发店,帮助父母打理生意。

    他告诉记者:“我初中毕业时,因为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父母就不想让我继续读书,不是觉得读书没用,而是家里生意实在忙不过来,父母希望我能回家帮他们。事实上,从高三下学期开始,我基本上就不去学校上课了,一直在店里帮父母做生意。”

    “经商做生意,我也很喜欢。”王得忠说,“将来,父母想要让我继承他们的经商事业。社会也是大学校,更能够锻炼人。”

    记者了解到,部分弃考学生放弃上大学,主要是因为家里有产业、企业,或者父母在经商,自己学习成绩又不是足够优秀,因而早早弃考从商,继承家里的产业。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自认升学无望或者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也会放弃考大学或上大学。鲁西南某县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说:“当地弃考学生中,这部分人占到30%左右。”

    马妍分析说,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回家创业、继承家族产业而放弃高考,都是一种主动弃考。“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流动的社会渠道也不再局限于高考这一条路。人们有越来越多的选择和机会去改变自己的生活,高考的魅力也就随之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迫于生计压力而弃考的农村学生。熊丙奇说:“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在上大学和外出打工之外,没有更多的选择,他们放弃高考、外出打工,实属一种无奈。”

    田亚君下乡调研时发现,高额的教育投入与低水平的就业回报之间的反差,让农村人对考大学、上大学望而却步。由于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相差较大,农村孩子往往难考上名校,而就读一般本科或专科,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很难找到好工作。

    一名学生家长还跟田亚君算了一笔账:“一名学生上大学耗费的教育资金不下6万元,这需要普通农村家庭付出巨大的努力。孩子如果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毕业之后如果每月只能赚两三千块钱,还不如早点外出打工,早点减轻家庭的负担。”

    桓台中学教师赵志强也发现,现在很多成绩一般的农村学生,对高考的兴趣越来越淡,而对毕业之后去哪儿工作、挣多少钱更为关注。很多老师都说,这种将读书、上大学简单地换算成投入与收益之间经济利益比较的观念,在农村学生、家长身上越来越有市场。

    弃考弃读倒逼高校改革

    玲玲父亲曾反复对记者强调,在他身边,就见过好几个大学生,家里没多少钱,父母甚至借钱送他们上大学,读出来要不找不到工作,蹲在家里啃老,要不就是让父母再出几万块钱找工作。“你说读大学有啥用,还不如我小学文化,做点生意,比有些大学生都赚得多。”

    读大学真的没用吗?对于这种观念,学校和教育该怎么办呢?

    专家表示,应当要辩证分析、理性引导。“与其问读大学有没有用,还不如说读大学没有以前管用了。”吴坚表示,大家对高等教育期望值降低了,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

    吴坚表示,以前,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可以改变一生,改变家庭,因此我们常说“一考定终身”、“高考决定命运”。但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后,上大学的机会更多了,就业竞争更激烈了。“学生通过艰难学习杀出重围,在就业市场上仍然要面临竞争。普通家庭拿出大部分收入继续供孩子完成高等教育,但他们毕业后的出路却不如预期,家长、学生就会犹豫,产生一些负面反馈,对读大学的作用进行重新评估,进而产生退缩的念头。”

    有专家认为,这种理性、平和看待大学的态度,也是一种进步。山东沂源一中校长任大吉表示,现在社会选择多元了,成才途径也更多。考上大学,不是端上人生“铁饭碗”,只是谋生的手段和“跳板”而已;考不上大学,照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幸福路有千万条。

    任大吉建议,政府应当抓紧这个契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变高考“独木桥”为“立交桥”,让更多人可以通过考大学、上大学之外的渠道成才。尤其是对于弃考的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应当通过网络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给学生成才多元选择,让他们不用上大学也能成才,从而打通上升渠道。

    新疆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打通中职、高职通道,提前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这是当地未出现大规模弃考现象的重要原因。“一些更适合读职校的学生,提前分流到中职、高职培养,避免了高考弃考现象的发生。”

    也有专家指出,无论是主动弃考,出国留学或者创业,还是被迫无奈弃考,都反映出社会对读大学失去信心,这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高校办学的问题,值得反思。上海市闵行三中校长颛孙长宗表示:“现在高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不适应,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毕业后难以派上用场,这种因素传递到高中,导致很多成绩排名中后的学生对毕业后出路感到悲观,对读大学失去信心。”

    熊丙奇表示,高考弃考、弃读现象倒逼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当家长、学生以脚投票选择高等教育时,高校必须思考怎样通过提高质量、提高教育回报,来吸引学生。马妍则表示,上大学为了就业,这种观念无可厚非。本科院校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服务质量,让学生找到满意工作,恢复大家对大学的信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