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怎样在课堂上发生的
■李秀伟
理想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场所,还是陶冶情操、培育人格的地方。在课堂上,不仅要引领学生丰富学科认识,还必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追求学生主动、真实、健康的发展。
《理想课堂的关键事件及评析》是一本探究教育要义的书。也许,作为这本书的读者,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迁移地理解为:使教育如此美丽的,是因为在这本书的背后隐藏着他们的教育理想,而后才是他们理想中的课堂——这本书始于理想,字里行间让教育发生着。
山东省潍坊市是盛产教育改革经验的地方,潍坊市教科院崔秀梅副院长就在不断地创造着教育的经验和传奇。这本书就来自于她所带领的一群有教育理想的人完成的。崔秀梅是一个自认为“真正的生命在课堂上的人”,18年的中学物理教学经历将她精神的火种播撒在了课堂上,不管是后来从事学校管理工作,还是教科研工作,研究课堂依然是她最投入、醉心的工作。而于宏等老师一直深入在教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严谨细致地用行动诠释着对课堂的钟情。
藏在这本书背后的理想是什么呢?
对话。“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与课程资源对话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效果,取决于系统结构的合理性,也取决于贯穿过程的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即对话。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2011版新课标中正式提出。克林伯格曾指出:“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巴赫金说,“生命在对话中敞亮,存在在对话中展开,主题建构在对话中实现”,“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他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在巴赫金这里,对话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作为教育者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本书第二章的标题是《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这更容易让人沉思:为什么要使学生“兴致勃勃”?怎样才是兴致勃勃的学习?如何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相信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会使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对话的深刻把握。
关心。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指出,“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理想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普遍运用,使得学习氛围轻松、自在、民主,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可选择。诺丁斯继续说,只有“处在一种亲密的关系之中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关于道德的秘密,才有机会学会如何完善我们的道德。”而且,这样就不会有教师以关心的名义,不辞劳苦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就不会以知识的灌输多少,来衡量人本身的成长。关心还体现在理想课堂结构要素的非固定性,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前、课后或课中。恰如该书所言:“结构不是固定程式。”“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流程组合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
理想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
自然相遇。该书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兴趣和习惯4个方面解析了影响课堂效益的过程性因素,又以结构要素为线索展开,以典型事件承载、剖析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过程要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对成功的范例。它告诉我们,“理想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场所,还是他们实现精神丰富和人格成长的地方。在课堂上,不仅要引领学生丰富学科认识,经历一个个知识产生的过程并从中感悟学科思想方法,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还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追求学生主动、真实、健康的发展。”很明显,理想课堂没有强制,没有灌输,没有心理不安全。相反,在学生心理上,它是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自然相遇。
温柔强迫。理想课堂不是走过场,不是秀形式,不是以少数优秀学生的表现代表全体学生的表现,它应该是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都有机会暴露自己的困惑,并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而,在理念和行动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如何保证课堂的理想呢?理想课堂告诉我们,“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就是架设在教师的理念和行动之间的那座桥梁,”并且,作者还提出了理想课堂的指标和标准,在指标和标准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的改善和谋求教师专业的成长——此时的引领和谋求,不就是温柔的强迫吗?
不依不饶。谁敢说这也是理想课堂?崔秀梅敢说。穿越复杂的障碍直指学生发展的核心问题。其实,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积极预设的环节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产生影响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一定获得其应该获得的发展。教育的产生“润物无声”同样也应该是“强烈深刻”地作用于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认识的。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把学到的东西忘掉后剩余的才是教育。”剩余下来的恰恰是深入灵魂的、具有生命价值的认知或情感体验。那么,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化流程、删减环节,师生在一定时间内有充足的精力和“借口”聚焦于某一问题或主题的研究上,透彻地、不依不饶地进行深度学习、全体参与的学习,才会使得教育真正产生出来。
乐此不疲。这又是潍坊教育的奇迹。视教学中的冲突为教学推进的动力资源。“凡是能直接交给学生的只是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理解这一略显武断的心理学判断,意味着教学不是单向度的授受所能达到最终效果,真正的教育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并完成,这里包括教与学之间的冲突、需要与不得之间的冲突、发展与困顿之间的冲突、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冲突等。认知并借助这些冲突,于破解矛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中发现教学的切入点,才能够更好地确知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冥思苦想、乐此不疲的学习状态是属于真正的教育状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