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千红:追求触动心灵的历史教育
历史是理性的,也是诗性的——历史课的最高境界,是要触动学生的心灵。
直抵心灵的力量
贺千红的理想,就是让历史拥有触及心灵的力量。
她说:“历史课要服务学生的人生,关注人事(做事)、人心(做人)、人文(生命品质),引领师生‘精神成长’。”
作为女性教师,除了理性的深度,她还努力追求课堂的情感温度,“对历史我们应怀有钱穆所说的那种情怀——温情与敬意。”
讲“中日甲午战争”,她不是从史料开始,而是从文学切入: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结束后,清华大学赠送他一件书法作品,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呈现谭嗣同的《有感一章》(“世间无物抵春愁”)、黄遵宪的《台湾行》(“城头蓬蓬擂大鼓”)、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等诗,然后发问:“上述诗中所言台湾与大陆分离,是在怎样背景下发生的?”由此引出甲午战争。
课堂于是有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贺千红没有止于营造氛围,而是希望课堂的“内里”也涌动着情感的热流,由此去丰富、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
上“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课,她把落脚点放在人类共同的诉求——和平上。这是极具感性的课的结尾:她出示美国越战纪念碑的图像,并配以语气沉缓的解说:“这是从空中俯瞰建于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好像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这不能愈合的伤痕。人们参观时,从两边缓缓而下,好像走进历史,触摸黑色花岗岩石上5.7万名美国阵亡军人的名字,又从中间缓缓而上,回到现实……纪念碑的华裔设计者林璎说:‘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稍作停顿,她道出本课的主题:“祈愿和平光明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诉求。”课戛然而止。
但学生们不平静了。“他们的情感很强烈,内心产生了共鸣。”
令人难忘的还有“圣雄甘地”一课。这不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关于“心灵方面的东西,高考肯定是不考的”,但贺千红想把仁爱的力量传递给学生。
在基本了解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后,她迅速带领学生走近甘地、对话甘地。学生一开始觉得甘地提倡非暴力,“多懦弱呀!”贺千红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出示爱因斯坦的评价:“后代的子孙将无法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地出现过这样的人物。”接着是观看曾获奥斯卡8项大奖的《甘地传》电影节选,“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然后就是逐条呈现《甘地自传》中的名言,并请善于朗诵的孩子把它们念出来:“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躲在大炮后面把别人炸得粉粹,还是能够面带微笑走向大炮甘愿粉身碎骨?”“非暴力是勇者的品质,怯懦与非暴力如水火不能相容。力量不是来自外界的武器,而是来自一种不屈的意志。”……
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的心灵在震颤。他们不再认为甘地懦弱:“我最佩服甘地被杀前仍用手势宽恕凶手。”“他以一种坚不可摧的勇气去面对邪恶的斗争,以一颗仁爱的心包容敌人。他改变了敌人。”“他不朽的灵魂让我们相信世间真的有博爱存在。”
“多年后,学生也许什么具体知识都忘了,但曾经的感动、心灵的震撼却可能影响他终身。”贺千红说,“一个人知道可以以仁爱坚持真理,以仁爱克服仇恨,以仁爱对待他人,这真的非常重要。”
“真理既坚如磐石,又柔美如花。”贺千红的历史课,是“思想场”,也是“情感场”,并以柔美的方式直抵学生的心灵。
风格即人,贺千红何许人也,竟让历史焕发如许生命活力、精神魅力?
“用面包换水仙花”
她,是一位有纯粹精神的教师。
哲人说: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在学生眼中,贺千红就是这样“愿意把面包换成水仙花的老师”。
她是风度的代名词。她的衣着,不追逐名牌,但永远是精致的,透着优雅的魅力;她的教室,永远是整洁的,显露出精心与细腻;她的课堂,没有激昂,永远从容不迫,但在娓娓道来中蕴藉着温婉大气。
很多人评价她是完美主义者。但她认为,自己不过是“因为敬畏,所以努力”:在上学时能遇见一位好老师,是孩子和家庭的幸福;学生在最美好的年华与自己相遇,仅此一次,如果做不好,怕影响他们的一生。她以艺术家的眼光,精雕细琢每一节课。作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难点重点早已刻在了心里,可是每次上课她还像初登讲台一样精心准备。“极少有人能像她那样苛刻地审视自己的课件和教学设计。她的课件总是修改到上课之前,课后还在完善充实,永远没有终结版。”她的徒弟张美华说。因为她有更高的追求:她不满足于训练学生考高分,而是“经常站在一节课之上思考课堂”,把教育提升为心灵的事业。
她热忱地欣赏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真诚地说:真羡慕和佩服魏勇老师读那么多的书。她津津乐道自己的徒弟张美华做事用心、主动,“比我做得好多啦!”有一次,她被授予北京市师德标兵的称号,她竟哭了。别人不解,她说:“这个先进我不敢当,我比那些优秀教师还差好远呢!”
她以大爱包容学生。她曾经担任班主任,总是习惯于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比如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你就想,如果他是自己的儿女,你会怎么做。”这样一换位,许多问题就简单了。在她的字典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她的一位同事感慨:“我常常观察她,当别人说起孩子们的种种‘劣行’时,她只是微笑。她总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予以夸大,而他们的缺点再大,在她看来也都是小的。”其结果,就是孩子们在她面前都尽量做最好的自己。
学生背后都称她为“贺美”。她带过一个班,毕业时,学生对她说:老师,你成了咱们班小女生未来努力的方向,对男生的择偶标准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当然是夸大其词,但我由此认识到:教师应该内外兼修,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
她确实爱美。“我从小就爱臭美。我们家三个姊妹,姐姐和妹妹都不爱挑衣服,就我挺爱穿漂亮的。”教师的仪表美当然是重要的,但贺千红知道,更重要的是“思想美”。“学生尊敬教师,主要是尊敬教师的思想。光注意外在形象,课堂上不能解学生思想之渴,学生不会觉得你‘美’。”
怎样才能“思想美”,或者说如何“脱俗”?读书。
对此,至少有3个人对她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位是她的第一个师傅张剑老师,学校的才子,博学多闻。“他告诉我备课不能只备教材上面的东西,教材只是你善于弹离的跳板。”第二位是人大附中著名的历史特级教师李晓风。“他常说课堂主要不靠技术,最重要的是学科素养、学科根底,所以他提倡多读书。那是好多年前了,他每个月买书的钱就达五六百,我们都吓一大跳。”还有一位是她现在的同事魏勇。几年前,尚在外地的魏勇应聘“十一”,面试主考官是贺千红。“我发现他特别有思想,就问他为什么来北京?他回答自己是来启蒙学生的。我震动了!”是的,作为知识分子,教师一定要多读书,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她努力让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她细读《中国的奋斗——中国近代史》、《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中华文明史》、《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万古江河》、《中国哲学史新编》、《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双重趋向》、《现代世界史》、《西洋史》、《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她尤其喜欢“那些比较有心灵关怀”的书籍,比如毕淑敏、刘瑜、林达等人的著作。
由此,她的课堂才“基于教材,但远远高于教材”,才变得有韵味、有爱心、有情怀、有力量。
她似乎是为当教师而生。
“高中从成都石室中学毕业时,我的成绩排第二,学校有保送名额,问我的想法,我想当老师,毫不犹豫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父母都希望我回成都,单位都找好了,进机关,可我更愿意教书。当时我到‘十一’试讲,试讲完,‘十一’就向北师大反馈:我们特别需要贺千红这样的人。我就觉得像遇到了伯乐。”此后,贺千红就从未离开讲台。
和她一起到“十一”的北师大校友有20人,坚持到如今的屈指可数。许多同学、好友陆续脱离教育口,也有人劝她走,她笑笑:“我在‘十一’当老师,挺快乐。”
她觉得教师这一职业单纯,“‘十一’尤其单纯。在‘十一’,根本不存在论资排辈。她说我获得的各种称号、荣誉,没有一件是我自己去要来的。只要你干活,学校就认可你。”
因为单纯,因为喜欢跟学生在一起,贺千红的心永远年轻。“别人问我的年纪,我说永远二十八。”
当年,爱因斯坦拒绝以色列政府邀请他出任总统时,说:“政治是暂时的,方程式是永恒的。”
对于贺千红来说,教师这个行当就是生命的永恒。
在犬儒主义横行、价值失序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像她这样的“精神贵族”——把心灵生活看得高于一切,让教育超越世俗的功利目标,让课堂散发精神的光芒,让学生的灵魂慕义若渴,为此,“虽千万人,吾往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