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金钥匙”打开就业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黄兴国 特约通讯员 王国海 实习生 杜晓敏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学生赵福友在6分钟内目测配出了3把钥匙。湖北省教学巡视组组长颜教授将3把锁打开后,大加赞扬:“3把‘金钥匙’打开了就业的大门啊!”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每个学生都像赵福友一样练就了一至几门绝活,虽在“最困难就业年”,但该院的毕业生却成为各大企业的“香饽饽”。

    访千家企业为就业广辟蹊径

    “仅仅专注于在学校学习理论或技能练习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时代需要。职业院校应走出校门,到企业中获取真实信息,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就业另辟蹊径。”院党委书记张俊告诉记者。自2004年以来,该院便开展了一年一度的“知名企业百家行”市场调研活动。院领导带队,分兵7路,到全国各地知名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市场预测,征求用人单位对教育教学、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的意见与建议。10年来,行程近100万公里,走访了全国23个省市的1000多家企业,为学生的就业投石问路。

    有了调研,办学就有了方向。模具专业在以前是该校很紧俏的专业,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该专业已不适应市场需求。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就业范围更宽,人才需求量较大。学院便决定,将模具专业改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同时继续保持和强化了电力系统、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一批就业前景良好的传统优势专业,新开辟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新能源应用技术、英语旅游、环境工程等一些市场需求大、就业形势好的新专业。

    近6年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水利水电等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新能源应用技术、英语旅游、环境工程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技能竞赛练就绝活

    构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更有利于毕业生就业?该院提出了创新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由理论为基础地位向实践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转变;由传统教育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转变。在证书制度上,从单一学历证书向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转变;在教学评价上,从重知识考试向重就业能力和社会评价转变;在教学安排上,从全日制教学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弹性学制转变。

    根据这一思路,该院每年开展一次五月技能月活动,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今年5月,记者观摩了该院决赛技能展示。活动设置了32个竞赛项目,涵盖各专业教学的核心技能,参赛学生达6000人之多。8个项目进行了露天竞技,特别是遥控足球机器人、把薄纸放在气球上打钻孔、在灯泡上磨铁丝,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大二学生何立甫用木头、铁块纯手工制作的高压输电线铁塔,更是令人叫绝。

    这项活动学院坚持了11年,参赛学生达6万多人,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该院张庆东、谢尊国、李晓杰三名同学设计的“电动车跷跷板”课题项目荣获全国一等奖。2012年9月,该院刘拼、袁霄两名同学制作的电路板恒温腐蚀机获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学生的高技能为高就业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就业服务体系

    机电系教授邓唯一为了两名家境困难的学生就业,冒着酷暑往返4000多里,反复跟一家企业沟通,以致于给企业负责人造成一种错觉:“这两个学生是不是邓老师的亲戚?”后来了解实情后,该企业王总最终被邓唯一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欣然聘用了这两名学生。

    “学生就业关系到学院的兴衰,因此,每位教师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助学生就业。”张俊告诉记者。为此,该院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毕业生就业奖励制度》;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院系两级就业管理机构,在全院实行毕业生就业包保责任制,将就业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制作并发放《毕业生推介手册》,向用人单位介绍学院的专业特色和毕业生情况;学院每年为毕业生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小型专场招聘会;学院的毕业生信息网与三峡人才市场、前程无忧等就业机构的网站相链接,企业招聘信息可随时上网查阅。

    截至8月30日,该院毕业生签约率已达96.26%。该院自2003年起毕业生就业率就在93%以上,近10年来稳中有升。30多年来,该院先后向葛洲坝集团及全国电力行业输送了3万名优秀毕业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