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撬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支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的力量有多大CFP供图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本报记者 李曜明 杨桂青

    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日前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共谋区域教育现代化暨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建设大计,为实现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支撑。

    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过去300年里,从传统教育、学位教育到终身教育,从非规范教育、标准化教育到多样化教育,从黑板教育、电气化教育到信息化教育……这些现象用什么概念来概括呢?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把它们概括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现实”。他说,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系统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经济现代化紧密相关。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武升研究员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现代化成为必然趋势,教育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教育现代化需要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在世界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在以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认为,在我国,“教育现代化”作为公共政策话语肇始于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提出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中国现代化,教育要先行。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汤贞敏认为,我们要以全球化视角研究教育现代化对民族国家、经济社会、民生福祉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建立健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

    教育要发展,靠现代化带动。褚宏启认为,教育现代化不可能在社会现代化之前实现,教育对社会具有依附性。

    推动教育现代化,要看清它的发展起点。首都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正跃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多样化。必须以一种多样化的形式来发展教育,才有可能适应不同利益群体对教育的要求。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崴教授认为,目前,教育现代化正处在新的起点上,教育正在从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提升。

    推动教育现代化,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当代意蕴体现在教育系统的开放化、教育制度的民主化、教育对象的普及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教育方式的信息化等5个方面,它们彼此有机联系,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教授认为,人的现代化应该以成为“有个性的个体”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作宇认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呵护自我的成长,服侍个体的意义探寻,催化个人自由意志的发展。这也是一些学校的办学追求,澳门大学校长赵伟教授说,澳门大学首先要培养自知的人,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和地方具有格外重要的含义。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区域教育现代化。

    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提出,区域教育现代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一是教育均衡发展,如果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现代化只是奢望。第二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这是体现和评价区域教育现代化基本的和主要的指标,也是现代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

    “创强争先建高地”是广东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教授说,广东省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努力把广东打造成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先试高地、前沿教育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实践高地、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培育高地、先进文化的创新引领高地、高新科技的创造运用高地、科学发展的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高地。

    区域教育现代化,正成为很多省份的教育梦想。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姜正国教授说,按照湖南教育强省规划纲要,到2020年,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居于全国先进行列,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

    区域教育现代化,需要现实的抓手和支架,涉及教育的多个领域和层面。

    高等教育应该为区域发展作出独特贡献。谢维和提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有三个战略支点:第一是贡献点,即区域高等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人才贡献、知识贡献、文化贡献、政策贡献等。第二是连接点,体现在高校的学科、科研、社会服务等与区域、地方发展的交集上。第三是生长点,即突破传统的学科分类和界限,以区域经济社会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与发展战略作为配置各种教育资源的平台,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大学要有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清华大学教授史静寰认为,在学科结构上,大学既要考虑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要考虑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是大学的重要使命。据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教授介绍,近年来,该校启动了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研究生院等6个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

    同时,大学也要应对国际化潮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说,全球化的发展逐渐消除了地域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许多屏障,也促进了教育的相互对外开放。汕头大学校长顾佩华教授说,汕头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面向21世纪的国际化公民。

    基础教育现代化是区域教育现化的重要一环。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陈夫义说,在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上,一要继续探索教育体制改革,破除发展瓶颈;二要在坚持以县为主的同时,加大省级统筹力度;三要研制教育局长和教研员标准,落实校长和教师标准;四要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强力推进;五要积极发挥督导和评估的导向作用。

    城市的标准不能衡量农村的局限。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少榕副研究员说,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需要人们转变认识,改变与城镇同质化的发展方式。比如,制定适应地方实际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指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课程、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和本土化,扶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实现自我驱动式的优质、特色发展等。

    职业教育不能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李海东教授说,职业教育既有教育属性,又有职业属性、经济属性,应该成为为教育现代化做出贡献最大的领域。要顺应职教发展趋势,增加职教师资总量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重,推动中、高职顺畅衔接,应对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等。

    短板不短,才会全面、均衡发展。但在现代化大潮中,往往会有些“弱不禁风”的东西被裹挟而去。云南师范大学李劲松教授说,云南省少数民族文献和语言严重流失,居住文化特色正在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濒危现象突出等。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劲松建议,弘扬传统教育方式,比如“师带徒、父传子”,适当引入学校教育,并辅以其他形式的教育,将更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

    贴近教育现代化本质设计指标体系

    范国睿在研究中发现,教育现代化指标越来越难做,“像普及率、辍学率都被列了进去,这是事业指标,而不是现代化指标”。

    什么样的指标体系更贴近教育现代化的实质?

    褚宏启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对“教育现代化”概念的不断分解和细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教育的层级划分,把教育现代化分为基础教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另一种方式是把教育看作由输入(投入)—过程—输出(产出)等环节所构成的系统,从教育投入现代化、教育过程现代化、教育结果现代化几个方面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遵循的是决策导向评价模式(CIPP,指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国内目前使用的4种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均使用到了上述两种分解方式,但仍需要追问的是:流行的决策导向评价模式一定适用于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吗?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褚宏启认为,“教育现代性”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概念,因此,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是“教育现代性”。基本思路是:第一,列出教育现代性的清单;第二,排出教育现代性的优先顺序;第三,找到与每一个教育现代性相对应的若干教育形态;第四,列出能反映教育现代性的教育形态总清单;第五,把教育形态清单转化成易于测量的指标体系;第六,修正指标体系。设计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一要注意指标的重点与非重点,教育以育人为本,因此,学生的民主素养等现代人的品质,应是重要指标;二要注意指标的多与少;三要注意指标的硬与软,一些硬指标如各种入学率容易测量,一些软指标如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等因难以测量,往往被省略或忽略。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重涵教授说,教育现代化指标应加入对教师专业化、思维科学化的测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