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符号表对错,创新还是噱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董少校

    新学期伊始,上海市闸北区一所小学发布了一项新举措,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表示错误不能用叉号,只能用圆圈。新规在师生家长中引发热议:是彰显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还是混淆学生的是非观念?是教学评价的创新之举,还是华而不实的噱头?

    批作业不用叉号用圆圈

    闸北某小学最近规定,教师批改作业时,用圆圈代替叉号,由此在教学方式上对孩子柔和一些,让他们更加易于接受。该校每周抽查各班级的课堂练习本,了解教师批改作业的规范,作为教师日常考核的一项指标。

    无独有偶,金山区海棠小学一些教师批改作业不用叉号用圆圈,已经实施了多年。金山区教育局宣传科科长陈少国表示,该校对学生实行等第制评价,不是仅仅关注分数,而是看重包括情感、意志、成绩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与此相应,进行学业评价时用圆圈代替叉号。

    海棠小学副校长杨勇峰告诉记者,学校2008年创建温馨教室,在低年级学生作业中用圆圈代替叉号,用五角星代替勾号,减少小学生面对错误时的压力,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推行一两年后,这项政策不再作为强制要求。如今部分教师仍在批改作业时使用五角星、圆圈,学校也表示支持。

    “低年级学生现在基本没有书面作业,在等第制评价的大框架下,教师会给学生贴小红花、打五角星,通过正向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杨勇峰说。

    并不能体现人性化关怀

    改变批改作业符号,让很多教师和家长觉得不适应,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有教师抱怨:“原先叉号表示错误,圆圈表示错题得到了纠正,而变换之后需要寻找新的符号表示订正过关,教师、学生和家长都需要去重新适应。”

    很多网友认为,以圆圈代替叉号看似柔和,实际是让学生失去了直面错误的机会,反而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毕竟,学会承认并勇于改正错误,也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包庇或漠视错误会让学生变得懦弱,踏入社会后经不起挫折。网友“同甘共苦孙元良”说:“学校是让孩子出尽洋相而大有收获的地方,学习就是让孩子不断犯错而趋近真理的过程,没了这个过程,孩子将只会有一颗一碰就碎的玻璃心。”

    也有人提出,不管是圆圈还是叉号,都只是符号,约定俗成。学生经常看到圆圈,效果和看到叉号实际是一样的,错了就是错了,并不能体现出人性化关怀。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宏教授认为,以圆圈代替叉号或许对学生具有一定鼓励作用,但所谓“柔和教育”只是编造出来的新名词,无助于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他援引18世纪法国哲学家梅特里的话说:“人们只是由于滥用名词,才自以为说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实际上他只是在说一些不同的词或不同的声音,并没有给这些词或声音任何真实的观念或区别。”

    与等第制评价密切相关

    自2013年秋季开学起,上海在全市小学一、二年级推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即“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制评价,各学校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探索学年、学期等阶段性评价。部分小学在批改作业时以圆圈代替叉号,与等第制评价的试点与推行密切相关。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一位调研员介绍,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呈现出来的评价结果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而是ABCD相关等第和富有个性化的评语。一些学校尝试使用五角星、小红花、圆圈等不同符号,采用更加活泼的形式,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并针对反馈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大方向是对的,对于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的探索,社会要报以宽容之心。”这位调研员说。

    周宏认为,学校的出发点没有错,但教学改革需要进行整体考虑,推出实在的措施,不能把一些变换名称之类的小把戏拿来当作创新。

    杨勇峰表示,海棠小学以圆圈代替叉号经历了全校统一使用到教师自愿使用的过程,教师和家长已经接受。实践证明,该做法有一定可取之处,不少教师数年来一直使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