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破冰信号不可能由“超级中学”释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耿申

    最近,两则报道对象相似但内容完全相反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一则说的是,江西一所以培养学生在高考中拿高分而闻名的“万人”中学,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并不炫耀自己如何不断创造“高考神话”,而是极力展示学生的素质和才艺。报道认为,超级中学率先破除应试坚冰,符合逻辑。能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的学校,一定善于深刻把握并充分迎合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而超级中学标榜的“转型”,正在释放出倒逼中国高考制度改革进度和深度的信号。

    一则说的是,河北一所1年培养出104名考入北大清华学生的高中,其成功主要靠全寄宿、全封闭、“没有死角”的公司化管理。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学生的时间被学校掌控具体到每分钟。林林总总的校规细致到发呆、吃零食等都属扣分范畴。

    关于两所学校的报道,看似南辕北辙,其实不过是一头大象的不同侧面。笔者相信,前者重素质重才艺的表现是真实的,但同时也肯定,如果有需要或有机会,后者学生的素质和才艺水平绝不输前者。笔者还相信,前者的管理方式、风格与后者基本类似,不会留有“死角”。因为只要是一所超级中学,就一定具备其所以成为超级中学的同样特征:规模超大、管理超严、训练超强、考试超频、尖子超多。

    超级中学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土壤,在此不必赘述。单就超级中学的管理和教育是否合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规律来说,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不断有研究人员运用各种实证方法,研究中学规模与教学质量、学生身心发展及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的相关性。基本结论是,超过一定规模的学校,其教学质量、教师发展、学生发展都会受到不利影响。教育理论中作为“定论”的若干规律,在超级中学都不可能存在——比如教师要能够关注每个学生,校长应关心每个教师的发展,同学间要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并拥有足够多的自由玩耍时间和空间。

    实际上,在超级中学,不是管理者聪明地“创新”、“发明”了“不留死角”的管理方法,而是任何管理者只要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都不得不为之。对于这类学校,我们已经无法用“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这类命题来讨论了。因为本质上讲,其不是在办教育,而是在经营培训,培训规则早已成为这里的当家理论。

    当然,超级中学毕竟还是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其仍然保留着基础教育学校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如体育、艺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但体育的目的可能是短浅的——为了保持学习的体力,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可能是短浅的——为了调解疲惫的大脑,德育的目的更可能是短浅的——为了保持学校的纪律和秩序。

    因此,“破冰”之说非但不成立、不存在,而且破冰应试教育与超级中学的存在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应试教育破冰之日,一定是超级中学“破产”之时。理由非常浅显:真正的教育,真正合适师生发展的学校,是以师生能够轻松交往、愉悦教学、快乐生活为前提的。要实现这一前提,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生活、交往、运动、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所有这些,在超级中学里都不可能存在。(作者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