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滨滨:让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原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滨滨为学生上语文

    [个人简介] 张滨滨,女,1996年参加工作,17年一线教学经历,其间12年担任班主任。现任北京市朝阳区日坛中学语文教研组长,2012年获“北京市首届高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展示”语文学科一等奖。2013年获朝阳区德育标兵称号,2013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中学语文教师张滨滨,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过生与死的价值,共同品味过苦乐情愁的滋味。关于课堂,在她的心中总有一个意象——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生命活泼自然,吸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与山岳相伴,与江河对话,顺应天地,经风抗雨。她说:“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生命在课堂里成长

    刚踏上讲台时,年轻的张滨滨表现出了极强的责任感。她努力上好每节课,利用假期家访谈心,不放过每一次大小考,复习复习再复习,落实落实再落实,甚至于把背不下来书的学生留到了晚上9点。付出虽然有了收获,但她却感觉很累,不快活。张滨滨说,那段时间我有时会问自己:生命就必须要这样在烦琐、枯燥、千百遍重复中度过吗?必须只能成为一支蜡烛吗?生命的意义又何在呢?

    在一种急于突围的心态中,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重新定位教师的作用。她说,我认为今天的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像蜡烛一样的奉献上,而是要努力成为一盏探照灯、长明灯,在课堂上只有自己进步与成长,才可能引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所以,好的课堂一定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张滨滨是语文教师,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显得更为“沉重”,因为语文不仅要体现学科知识价值,更是文本价值、课程价值、历史价值、道德价值、哲学价值、师生人生价值等多重人文性的重叠显现。然而,张滨滨发现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每一堂语文课,甚至于练习课都能凸显出独特的人文性。

    简单的背诵默写,班里总有几个学生背不下来或背不熟,如何处理?张滨滨说:“如果你认为‘背不下来没关系,抄吧’,那在潜意识当中已然已把学生看作是教师的对立面。”她对学生的要求是:“能默多少默多少,只是不能抄,也绝不罚。”她说,我想让学生明白,在学习中,诚实高于一切。而对于没默下来的学生,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等待”,与学生商量,让学生自己设定默写的期限,给他们充足的信任感与安全感,他们也会顺应这样的期待,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以“教师”为敌,更不会与“知识”为敌。这就隐含着信任、期待、守诺、尊重、诚实等多种价值的体现。

    在张滨滨的课堂上“直面人生”是永恒的话题。精卫的执着、子规的痴情、荆棘鸟的坚忍以及蓝桥的信诺、断桥的浪漫、鹊桥的守候都是她与学生们共同体会的人生片段。她与学生在课堂上探讨“王淡人”的洞彻、“桑地亚哥”的笃定、“西西弗”的不为所动;关注男性与女性的价值互动、人的困境与悖论、个体与集体、谅解与规则,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

    张滨滨说,“我非常认同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了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生,是后进学生帮我学会了怎样教后进生;我总是与学生商量着怎么学、怎么教’。”她说,与学生“商量着”来,体现的是一种教育的平等与民主,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一种成长的无声力量。我想在我的课堂上告诉我的学生们,人生的痛苦,无奈和妥协并不可耻,但绝不能麻木;成功的标准绝不仅仅是世俗化,努力达到生命意义的圆融,才是我们每一个师者、生者的毕生追求。

    有趣的课堂

    从生命成长的角度重新反思教学,张滨滨加强了对课堂有趣的研究。她说,“有趣”的课堂绝不仅是“有笑”的课堂,真正能让学生把“兴趣盎然”坚持到最后的,除了自身兴趣外,还有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与脑力激荡,这恰恰应了“趣”这个字的深层含义,即主动获得,快乐分享,这也正是生命成长的重要环节。

    “变易教学策略”是张滨滨提升学生课堂兴趣的主要策略。2005年11月,应海口市的邀请,北京市教育部门组织“百名优秀教师观光讲学团”赴海口讲学,其中高中语文授课任务是由张滨滨来承担,讲授《胡同文化》。其中一个教学设计环节是体会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比较困难的是海口的学生无法体会京话的独特韵味,而且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语言风格,惯常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直接说特点,学生找也好、读也好,来印证这一特点。为了让海口的学生体会或感知汪曾祺的独特语言魅力,张滨滨首次在课堂上运用了“变异”策略,通过对文本语句的“变异”达到一种对比,进而体会语言的魅力。

    【原文】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变异】不必说金黄色的窝头,深紫色的腌萝卜,也不必说臭豆腐流溢出的香油味,单是小小的一碗白菜虾米皮清汤,就有无限滋味。

    张滨滨说,当时学生都很惊讶,他们觉得特有意思,因为“变异”句是模仿鲁迅《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言,学生不由得思考讨论两句话之间差异,有比较句式长短的,有比较两句节奏的,有讨论独字句的,把学生的讨论要点连缀起来,加工提炼,就形成了对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从学生对知识“变异”而产生的“趣”出发的,自觉地思考,自主地探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无需教师概念性讲授。她说,这也隐含了我的一种教育观念,即真正的学习不是内化的,而是生成的。 

    自此以后,“变易教学策略”大量地使用在她的课堂教学中,并逐步提升、完善。由最初单一的教师“变异”到后来的学生“变异”。张滨滨说,现代的学生对“趣”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他们要求教师用渊博的知识吸引他们,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变易教学策略的应用促进师与生的互动,生成“有趣”课堂,转知为智,使课堂如原野般呈现出千般面貌,万般精彩。

    有效的课堂

    “有趣课堂”不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是达到“有效课堂”的手段。张滨滨追求的生命课堂从没忽视教学的有效性。然而,“有效”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在“现实课堂”,因时间、场地、互动方式等多种原因,很难做到真正的“面向全体”。

    从2008年3月起张滨滨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的实验,坚持“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的“双课堂”教学,以弥补“现实课堂”的缺陷。

    学生的发明创造给了张滨滨灵感。一次,在刚进入课文《鸿门宴》学习时,一个学生在虚拟课堂里发了一个名为“一个鸿门宴一千种写法”的主题帖,班上的学生们对这个主题异常兴奋,他们没想到就连司马迁对“鸿门宴”这个故事也还是有不同写法的,仅一天这个帖子吸引了28个回帖。实际上,在“《史记》选修”这部分中,最初设计学生至少要阅读《孟尝君列传》、《魏公子列传》、《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留侯列传》、《报任安书》六篇文章,但这个帖子让张滨滨的设计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利用这个主题贴,她相继发了《留侯列传》、《樊郦滕灌列传》中有关“鸿门宴”的内容,结果学生兴趣更浓了,自觉地找来了这两篇全文,在“虚拟教室”中热烈地讨论起来,一气发了43个回帖。这种基于学生的兴趣教学设计使整个学习过程,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都弥漫着愉悦的互动氛围。

    张滨滨说,由于“虚拟教室”超时空的特点,学生往往要先于教师“行动”,换句话说是学生“走在前”,而教师是“想在前”。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设计必然要不断融入学生学习内容,呈现出由“凝固”到“动态”的变化。这在以往教学设计中是从没有过的,我们的下一节“现实课堂”总要随着学生的即时学习的内容而调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生成以学生的思考、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的“有效”课堂。

    在这样追求“有效”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形态都发生了实质的变化。

    例如,在进行《鸿门宴》教学时,还有学生发了这样一个帖子:“‘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中省略号用得精妙,它把项羽不等刘邦诡辩说完,就急不可待地把帮助自己的告密人出卖给刘邦的愚蠢刻画无遗,展示了项羽政治上的幼稚。这里不加省略号,文意上本也是可以通的,但逊色多了。”

    张滨滨说,说实话,在必修教学中,我从没注意过这个小小的省略号,更没想过省略号在这的特殊意义,而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生成的这一新资源,成为我“现实课堂”的教学的重要环节。随后,在“现实课堂”中,全班没从情节、人物入手,而是从这省略号切入,“抽丝剥茧”般直捣“内核”,课堂上反对、认同、不解、赞赏、批驳的声音延续到“虚拟课堂”,甚至在选修结束时的论文提交中,有学生以此为出发点,写了一篇有关“教材删改”的论文。

    她说,正是由于“虚拟课堂”的随时切入,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也因此必然由“讲授先行的传统模式”向“实践先行的改进模式”转变。通过对“双课堂”的有效整合,生发出具有活力与弹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这种变化或许是被动甚至痛苦的,但起到了“有效、高效”的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