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滨滨:让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原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风格的课堂

    从2002年至今,张滨滨全心投入的教科研课题主要有三个:包括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北京市教育学会的“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项目;以及北京教育学会课题“当代新诗三十年”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张滨滨坦言,课题研究在个人的专业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张滨滨参与的“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持续了6年。她说,在“教科研”的道路上,最难的不是理论的理解,不是教学的实践,而是“坚持”本身。

    6年中,课题组总共进行了25次理论研讨和示范研讨课,地点最近的在北四环北京市教科院,其余在海淀区、通州、房山、燕山、门头沟、怀柔等较远的地方。张滨滨印象最深的是12月的一次学习,大雪过后,她和同组老师一起去房山参加活动,一路上,走了3个多小时,连“摩的”都坐了,为了回来上下午课,中午没在房山吃饭,坐长途车到市里车站,午饭就是在车站买的两个煎饼,到学校脚都冻僵了。她说,现在回想起来,“坚持”是最重要的一种“教科研”素质,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坚持”,也不可能有一次次科研理论提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

    日坛中学是北京市示范中学,回顾个人最难忘的教学经历,张滨滨提到的却是去年去大望路中学支教的体会。那是她第一次面对都是“非京籍”的学生。与土生土长的北京学生相比,“非京籍”学生在文化背景、家庭状况、个人经历、业余生活都有着天壤之别。

    她说,大望路中学勤勉的老师、真挚的学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思维通道受阻,我觉得给这些孩子上课有些艰难,而这种体会让我突然感到,像大望路中学这样在朝阳区最普通的中学里,老师们是多么的可敬,他们用顽强的韧劲,把孩子们教成合格,带成优秀。

    她决定,自己要走出去,走到最基层的薄弱校,走到可敬的同行中。呵护孩子们起航的动力和高飞的梦想。她说,这是作为北京骨干教师、朝阳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我觉得“有风格”的课堂,首先是“大视野、大使命”的课堂。

    在张滨滨的笔记本里,摘录了课程专家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中的一段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她觉得这正是对“生命成长的原野”最好的诠释。

    张滨滨把这样的课堂教学理念贯穿在每一节课中。她说,在我的教育理想中,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构建符合学生特点,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课堂教学,这只是第一步,我还希望影响我身边的青年教师,带动身边的每一位教师,让每一个人找到切适的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风格课堂,寻找自己的教育幸福,而最终点燃的是孩子们的激情,希望他们在筑梦的道路上用最美的人生姿态前行,那就是我的教育梦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