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拾“零”(二) □ 于春祥
三曰“零阅读”。今年我应约参加教育在线网站“小学数学教学论坛”活动。在讨论“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时,不少网友提出为了让学生保持对课堂的新鲜感,老师一般都是采取不让学生看书的策略,便出现了课前“零预习”、课堂“零阅读”的现象。平时听课也时常会听到老师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学生只有“洗耳恭听”,课堂上读书的机会实在难得。诸君可以随便到课堂上测试,讲过的书让学生读两页,看看文通字顺者有几人?甚至有些教材学生一遍都没有读完,老师却已经教完了。“苦读寒窗”,如今成了“苦听寒窗”。人们不禁要问,书究竟是给学生读的,还是给老师教的。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学习权的重要内容。读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少讲点,让学生多读点书?读得好,勿需讲。“教”应该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课堂上教师绝不应该教100%的内容。“教”如果过多地替代“学”,“学”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而被动的“学”是低效率的。
四曰“零书写”。在2002年一年当中,我听过的语文公开课,包括全国、省、市、区级研讨会的公开课总共有43节,结果竟有31节课学生整堂不写一个字,占听课总数的72%。这种现象我把它叫做“零书写”。课堂上,学写生字靠“数空”,学习造句“一口清”,听说读,全都用,咋对“写”字不钟情?这的确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病态现象。这种怪现象之所以存在,在我看来,症结有二,一是“写”为“静”。在老师看来,“静”缺乏观赏效果。二是“写”占用的时间相对多一点,安排“写”会耽误老师、学生表演的时间。现在的公开课虚的东西越来越多,对此,同仁多有非议。课堂只追求轻松、好看,难免落得形式主义之嫌。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尤其是语文教学,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功能。写,是思维“外化”的过程。写,是思维活动的产物。语文课要返璞归真,当听则听,当说则说,当读则读,当写则写!
(作者系《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特聘专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