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美国学校课程有感 □ 徐剑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前不久,我有幸去美国观摩了Thinkingtank课程,感触颇多。

  Thinkingtank是美国天赋教育模式的一种,中文可译为“思想库”。Misey老师是我所参观的学校里负责Thinkingtank课程的教师之一,他兴致勃勃地领着我去了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在一个大房间里,我看到有的学生独自对着电脑显示屏,有的学生则三五成群地聚在电脑前,边看边商量着什么。据Misey老师介绍,这是他们开设的研究课。这种研究课很有特色:学生自己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在与指导老师沟通并经认可后,可以独自研究,也可以成立一个小团队合作研究,完成时间由他们自己定,或三五星期,或一个学期。

  当我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交谈后,发现他们的研究主题五花八门,别开生面,例如,设计一场婚礼、世界各国的建筑、2020年航天员怎样在太空行走、排球的历史,等等。这些主题发散性很强,有的偏实践性,有的偏学术性,能考察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我正在与学生交谈的时候,Misey向我招手,原来他正要指导一个女生。该女生正在做“如何制作蛋糕”的项目研究,她想请食品公司的专业人士提供帮助指导,但在如何沟通的问题上显得信心不足。Misey建议来一个模拟电话沟通,由他扮演食品公司面点师的角色。通话结束后,Misey对该女生的沟通作出了表扬,并在一些细节上提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声音可以再热情柔和些,提的问题可以再专业些。两人又模拟电话沟通了一遍,这次效果很好。Misey便带着女生来到电话旁,女生现场拨通了食品公司的电话,致以问候,说明意思,表达诚意,竟成功地约见了一名面点师。女生显得很兴奋,Misey和我向她表示祝贺。

  Misey说,这样的课每周有3次,课程都是学生自主完成,但有老师在现场巡视,学生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找老师沟通。

  这种课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际运用,学生有权自己决定研究主题、研究方式(个人或团队合作)及完成时间,自由度非常大。另外,不少项目的实践性是非常强的。如“如何做蛋糕”这个项目是非常实用的,不仅能学到一门手艺,而且能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锻炼沟通能力;“设计一场婚礼”这个项目,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性项目,要做好这个项目,必须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要素,人员、流程、活动、分工、预算,等等,能考察学生的思维缜密程度、创意、想象力、文字表达能力。

  我特意找了一些学生谈话,问他们长大了想做什么。我发现,他们的职业规划非常清晰,或许这与Thinkingtank的研究课有关。正是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知道了自己喜欢做什么、怎么做、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会遇到哪些困难及如何克服。说不定那个学做蛋糕的女生长大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面点师或者蛋糕店的老板;说不定那个设计婚礼的学生长大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划人员或者婚庆公司的老总。

  记得有人说过,把兴趣当作职业是一种幸福。投资大师巴菲特在给大学生演讲时说,他很幸运,他每天醒来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中国古人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想,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个人不断努力进取的内在动力。可是,一个人确认自己的兴趣、特长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Thinkingtank的研究课可以说提供了这方面的契机,学生们在做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兴趣、调整兴趣、培养兴趣,提高与此相关的能力,对人、世界的认识更加清晰,对人生未来的规划也会更加明晰。反观国内,很多学生高中毕业还不知或不重视兴趣所在,上大学的专业还要靠亲朋指点“钦定”。结果,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真是浪费了资源,埋没了才华,耽误了前途,于己、于社会都是一个悲剧。

  抱怨不如改变。这么好的课程,我们为什么不实行“拿来主义”,让中国的天赋儿童受益呢?

  (作者单位系北京王府外国语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