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需要“泛”卖 □ 杨 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你爱学生吗?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爱”。不过您先别急,让我们看一个案例:

  一个大型教师培训会上,专家问教师:“你爱学生吗?”

  “爱!”很多人随口而出,大声附和,带着嬉笑。看得出,里面不乏有人是有口无心。

  专家微笑着看了看大家,顿了顿:“我再问一遍,你爱学生吗?”

  “爱!”仍然有人坚持,但声音小了许多。大家的脸色开始变得凝重,没有了开始的嬉笑。

  “爱,是一种很神圣的感情,是不可以随便说的。”沉默片刻之后,专家继续发言,“现在请大家摸着自己的心,想一想,然后再回答,我真的爱我的学生吗?”。

  “爱……”这个时候,已经只有很小的个别的声音,并且这声音,变得很犹豫,很不自信。

  看到这里,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够发自内心地、不带任何杂音地,说出这一个“爱”字。

  爱是什么?辞典解释,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和事物的深厚感情。借用一句歌词:“爱就是深深地喜欢。”发自内心、程度深厚、深深地喜欢,可以看作是爱的三个基本要件。你看那热恋中的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连做梦都和对方在一起,这就是爱的体现。我们扪心自问,对学生,我们有这种一刻不见就挂心的感觉吗?

  现在,教育界的爱有一种被泛化的趋势。谈教育,说教师,言必谈爱,没有爱,似乎就不是教育。你看那优秀教师,必定是爱学生的,不仅爱,而且是博爱,是大爱,甚至是“爱度众生”;专家讲学,第一条,就是千叮咛万嘱咐,教师必须爱学生;教师写论文,千篇一律,开头必说我是爱学生的老师……不否认,这里面有很多是真心的话语。但在这爱势汹汹里面,又有多少真正符合爱的三个条件?就像前面的场景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的爱,其实是一种有口无心,是一种随声附和,是一种形式粉饰,是一种包装需要,是一种为了表明某种观点而不得不说的应付,是一种口号和渲染,是一种爱的“泛”卖。这种爱,有很多水分,挤掉水分,剩下的是虚无缥缈的言不由心。如若不是,那么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心灵空间里,隐藏着那么多对学生、对教育的不满和怨言呢?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爱,都只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尽到的一份责任,是我们的本分,根本没有必要刻意去提升到爱的高度。比如细心批改孩子的作业,比如对问题孩子多一份关注和理解,等等。就如同见到老人摔倒我们会去扶一把一样,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良心。很多时候,我们把应尽的责任,也当成了一种恩赐和爱心给予,希望别人感激。

  如果一定要说爱,我觉得爱学生的最佳方式就是真心对待,把他们都当作一个个活生生、有个性,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正的人,而不是当作考试和学习的机器。喜欢他们的优点,接纳他们的缺点,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左右我们的感情,不歧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至少,不反感记恨学生。少些冷漠,多些热情;少些居高临下的教训,多些平等真诚的谈心。困惑的时候帮助他们,成功的时候鼓励他们,让他们不断前进。

  不敢说我多么爱学生,但我敢保证,我能真诚对待学生,尊重他们,善待他们。让我们的爱多一分真心,少一分虚华;多一分实在,少一分矫情;多一分纯洁,少一分鼓吹!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