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差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两节课都是传统名篇《少年闰土》,前者是老师引领学生去认识闰土,后者的学生直接把自己当成了闰土。我们先来看前者,节选的部分大约占这节课的一半时间,主要教学流程:课堂导入——课文写了哪些事——你认为什么事最有趣——哪部分写得最详细——这些事如果要你和闰土干,你最想干哪件事——你们知道我最想和闰土干哪件事——学习看瓜刺猹这件事。从这样的教学流程上来看,教师预设的章法与路径清晰,教师成为课堂的控制者,教师的教成为了学生学的指挥棒;而学生的学全方位地“配合”甚至“迎合”教师的教,学生成为沿着教师教学指挥棒亦步亦趋的“仆从”。

  再从教学流程的具体小环节来看,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教师问学生答。频繁而简单的师问生答,控制着学生的时间,也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钝化了自由阅读的探究热情,像个木偶似地任由老师的大手摆布着。打个比方,对于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来到了一片碧绿的草地,孩子急于想在草地上奔跑嬉戏,可是家长抓紧他的手,就是不放,孩子挣脱不了家长的束缚,只能就范,索然无趣地跟在家长的屁股后面。在这一课上,教与学的关系就像这里家长与孩子的状态一样。《少年闰土》是一篇故事性、趣味性、思辨性都较强的课文,而这样上课,既消解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削弱了语文的实践性,更减低了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张力。

  余文森教授曾讲过:课堂上最忙碌、最出彩的人一定是学生,而本节课却不是如此。从课堂实录看,我们似乎没有见到学生有什么精彩的表现,但是,据现场听课的老师反映(网上查阅),“这位老师的素质很好,听他朗读课文是种享受”,“上课有激情,颇有大师风范”,“亲临会场,能真切地感受到授课老师浑身散发的语文味”,等等。教师具有非常好的文学素养以及较棒的教学基本功,这些都是必需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出彩。这就像再好的导演不能自己上台演出、再好的教练不能自己上场打球一样。因此,客观地评价这节课,我们觉得,教师的基本功与教学技艺不可谓不精湛,但是,教师基本上是控制着学生,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附属,在配合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也是目前不少小语课堂的“顽疾”之一。

  我们再来看课改样板的常态课。说实在的,这节课并不精致,也不中看,但是它朴实、中用。之所以这么说,在于它凸显了“学中心”的理念且化为实践。首先,我们还是从教学流程上来分析:学生解读学习目标——小组合作探究及预展——班级展示提升——达标检测。这个流程每一环节的主角都是学生,自学、展示、反馈是隐含在流程中的核心词汇。而作为教师,其最大的主导作用就是预设了这样具有很大思维与表达空间的教学流程与环节,让学生有了用武之地。我们说,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角色必然是要发生变化的,要从控制者变成促进者,而作为促进者最核心的使命就是解放。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才是课堂上教与学关系的核心。再从这节课堂教学的细节来看,一方面,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忍不住想读,想谈感受,想驰骋想象,想与同学分享心得发现……学生的表达,主语都是“我”或“我们”,从中既可以感受到学生的自信与合作,也可以看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更能实现“会学”的愿望。如果我们置身在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够感受到学生自主、活泼、灵动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展示的过程中,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利用合作的智慧,因而,绝大部分学习的事情让学生自己做,教师适时点拨追问、肯定激励。这才是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再说,面对这样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学生也学得有趣有序。面对一片碧绿的大草坪,学生尽情地奔跑嬉游,感受着绿草的清香与平畴的广阔。这样的课,学生怎么能不喜欢呢?

  比较《少年闰土》的两个课例,一个是“教中心”,一个是“学中心”,两者的优劣一目了然。因此,当我们在上课与评课时,一定要把着力点与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从学生的“学”出发,以学生的“学”为归宿。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是高效务实的。

  克服“教中心”,实践“学中心”,这是小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刘恩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