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荧屏亲子热”降降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关键词:媒体暴力

    警惕亲子真人秀的“隐形暴力”

    ■陶金玲

    近日,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引发收视狂潮,几个明星爸爸和星二代都成为网络热点,明星宝贝更是成为媒体焦点。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星光熠熠的五位明星爸爸和童真可爱的“星宝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度过三天两夜,并完成一系列的任务。节目内容逼近生活真实,贴近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为普通观众提供了一个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如何建立良好父子(女)关系的思考,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正是这样备受观众关注和喜爱的节目,在其貌似平民化、充满人性关怀的电视镜像下,却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元素,藏匿着一种“隐性”的媒体暴力。

    在娱乐化风潮和市场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亲子秀节目在运作中,节目的制作者以娱乐化、消遣的态度对待儿童,以儿童的童真作为娱乐焦点,甚至缺乏对儿童隐私和尊严最起码的尊重,滥用媒体权力,粗暴地用镜头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呈现,并站在貌似爱心的立场对儿童进行肆意摆布。

    在11月1日这一期节目中,假借培养儿童责任感之名,让儿童完成“护蛋任务”,强势的成人置儿童的爱心、善心于不顾,无视“毁蛋”对儿童造成的情感伤害,竟然坦然“施暴”。

    我们不禁想问:究竟是谁赋予了他们肆意践踏儿童尊严、伤害儿童情感的权力?面对孩子伤心的泪水,成人何以心安理得?正如蒙台梭利的质问:“你们为我委托给你们的儿童做了些什么呢?”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作为护花使者的成人竟然成为罪恶的引诱者!

    成人“施暴”而不自觉,儿童的尊严和权益受到损害而无力甚至无意识进行反驳,这些都是当今社会传媒语境下客观存在的问题。节目播出后,明星宝贝在毫不知情、无所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遭受媒体记者围攻和摄像机镜头“逼视”,将其言行和隐私肆意地曝光于公众视域之下,让明星宝贝时时处于“围观”状态。这种“围观”呈现为一种“隐性暴力”,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它所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破坏了一个孩子正常成长的生态环境,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持续带来或隐或显的负面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星宝贝的健康成长。

    不可否认,我们需要媒体镜头对于亲子问题予以关注,并把它作为一种分享他人情感经历的交流形式,并渴望以此能够给予大众生活有益的指导和建议。但是,当这种关注以对儿童的娱乐置换了深层的人文内涵,节目运作过程中媒体的失范行为和“暴力”嫌疑使其日益演变成了一场“儿童玩物秀”时,它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也必将导致严重的儿童成长危机。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也就是说,当成人利益与儿童利益发生冲突时应确保“儿童优先”,这一原则也被写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在当今电视节目多元化,媒体的“隐性暴力”泛滥的情况下,提倡镜头道德以规范媒体行为,避免媒体暴力对儿童的伤害,为儿童创设一个健康优良的成长环境尤为重要。构建起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文化土壤、价值根基和实践策略,呵护儿童生命,让儿童拥有幸福的童年是一种信念、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应该融入大众信念之中,融入大众价值体系之中。

    笔者建议,在节目的策划、拍摄和剪辑过程中,都需要有理性和道德层面的介入。大众媒体应恰当宣传予以舆论引导,营造人人关爱儿童、呵护儿童的和谐社会气氛,宣讲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作为受众,同样应该给予儿童关爱和呵护,避免以成人化、娱乐化的方式对待儿童童真的世界。(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读者来信——————

    别破坏孩子的“诗意生活”

    童年是不能复制的人生阶段,有其独特的价值,孩子的世界是诗意的灵动的,但成人却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孩子的世界。亲子真人秀节目热播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中的一些问题:随意哄骗孩子、粗暴处理孩子、抹杀孩子的童真。这些问题反映了成人总是忘记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源在于家长长期以来不恰当的儿童观。

    对于孩子,我们似乎总是言行不一,一方面我们向往孩子的天真烂漫,另一方面,常常有意或无意地用大人的想法框住他们,急于给他们灌输成人世界的观念。事实上,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他们小小的脑袋里,一定有成人不知道的故事。例如天天“西瓜荡秋千”这样诗意的表达也许只会出现在纯真的童年。法国教育家卢梭曾向世人大声疾呼:“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发展顺序,不能揠苗助长。家长要多给孩子真诚美好的欣赏,呵护孩子的童真。

    ——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周星星

    育儿不追星才能“因地制宜”

    亲子真人秀的确火爆,但养育孩子却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家庭所处的周边环境具体解决。例如现在大家都在热议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角色,但现实中,父亲的确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我们单方面地批判父亲缺位,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父亲们的不谅解。与其消极批判,不如思考解决之道。

    老公也是位“忙爸爸”,少有时间陪家人。虽然时常电话联系,但女儿发现爸爸的承诺根本兑现不了,就很生气。小区里有不少类似的人家,他们家的孩子们也对爸爸充满抱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主动建立了一个班级QQ群,倡议住得近的孩子们一起活动或玩耍。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普遍感到孤单但又无处可去,往往就泡在家里玩电脑游戏。家长们明知不好,但苦于没地方安排孩子,大多无奈地选择了默认。我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积极响应,有的主动提供地方,有的提出合理建议。孩子们成了家长们认识的媒介,大家慢慢地熟悉,互相建立了信任感。

    之后,闲暇时孩子们就相约一起玩,有的是爸爸带着去,有的是妈妈带着去。住在附近的孩子也不多,所以大家渐渐玩得越来越好,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长们也都很配合孩子们的游戏,游戏中一些爸爸比较忙的孩子,很自然地得到了其他叔叔、伯伯们的照顾和指点;同样妈妈比较忙的孩子,也很自然地得到了其他婶婶、阿姨们的爱护与教导。

    孩子的家庭环境不同,育儿当然不能追星。“共享爸妈”就是根据周边家庭的具体情况产生,它带给孩子们成长的快乐。我们告诉孩子:妈妈(爸爸)是灯,(妈妈)爸爸是电。孩子,平时主要是妈妈陪着你,妈妈就像一盏闪亮的灯,你能看得见妈妈的光芒,能感受到妈妈的温暖;爸爸像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却无时无刻不和灯一起散发着光明和热量,温暖着你,照亮着你。

    ——山东聊城幼儿家长王春然

    理解孩子世界的“小题大做”

    在成人眼中,孩子的世界总是“小题大做”。他们会因为故事里的小蝌蚪找不到妈妈而流泪,也会因为一支心爱的蜡笔坏了而伤心;他们会跟小狗小猫小鸟打招呼,也会为自己种的小豆子喊加油;他们会因为一本书或一个玩具争得不可开交,也会因为与小朋友分享一颗巧克力豆而骄傲。

    许多情况下,成人“以大人之腹,度孩子之心”,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以为一句随口说的话不会怎样,殊不知在孩子那里已经引起了一次很大的震动。所以,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老师,都必须尊重细节,不要轻易的以为“偶尔说一句没事”。

    早期教育专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说过,“儿童的早期行为是由自然决定的,但是这种行为的发展只能在儿童和周围环境的不断交流中进行”。对成人来说,一句话可能只是一次情绪的随意发泄或一句无心的指责,但是对孩子来说,那些可能就是带着“杀伤力”的标签深深地贴在他身上。每一个孩子都是敏感的,我们要有足够的细心观察孩子内心,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长大,要有足够的信心支持孩子独立。

    ——河北秦皇岛读者马艳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