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学在民间”时代来临 □ 本刊观察员 褚清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教育真正回归民间,就会涌现出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当教育真正回归民间,才可能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有活力,自主办学才有可能得以保障,教育家的产生将成为可能。

  

  如果关注网络,你会发现,当下“在家上学”正成为一种新象。一年前,浙江义乌商人徐雪金弃商从“教”,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希望把全国“在家上学”的家庭联系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探索孩子“在家上学”的教育之路。

  学校教育备受诟病,人所共知。每个人都对现有的学校教育不满意,但面对巨大的教育体制,大多数人选择了妥协,不敢轻易冒险。可喜的是,总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会有人敢于给自己松绑。“在家上学”这种方式,就是一些家长开始尝试把自己和孩子放置在“应试”这个体制之外,谋求新的教育出路,这是对体制内教育的一种补充,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选择。当然,这种选择能否真正跳离体制教育,最终能否成功,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检验,但是,这种以个体力量对抗学校教育的勇气是可敬的。只有这样的人多了,教育真正回归民间,真正走向多元、走向繁荣才会成为可能。

  在河南开封,有一所热点民办学校叫求实中学。这是创办人张建平为了女儿办的一所学校。当年,张建平作为公办学校的一名优秀数学教师,因为不忍心女儿遭遇“晕课”的折磨,毅然辞职创办了开封市“文革”后的第一所民办学校。她的想法很简单,教育理应有更好的方式,“我无法改变整个教育状况,但我想创办一所真正的学校”。

  办教育就是这样,应该是主动的,基于理想追求的一种实践。当学校教育沦为一种被动的、奉指令办学的行为时,就可能走向同质化,教育的个性化将无从谈起,教育势必会被窄化、被异化。

  遗憾的是,今天的学校教育,被整个应试体制绑架了。其实,被绑架的不只是公办学校,还有今天的民办学校。有多少民办学校只是沿袭公办学校的发展模式,与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性教育的本质属性相悖。

  当政府依然停留在包办教育的层面时,受伤的不只是公办教育,是包括民办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因为真正的办学个性无法彰显。

  教育需要回归民间汲取智慧和力量。教育回归民间,就是要吸纳、鼓励更多有教育理想的人参与办教育。无论是“在家上学”,还是创办民办学校,都是教育回归民间的具体形式,都是基于对理想教育的探索。

  著名教育家梁漱溟当年曾撰文论述过教育回归民间的观点。他说:“政府退出于考核、监督、奖励、补助地位,促进社会事业而不阻碍社会事业……我意并非不要政府力量,但以为政府力量宜用之得当耳。包办就是不得当;对于有志于教育的人办教育有成效者从旁提倡掖助即为得当。将政府款项用在津贴社会上好的学校,比政府用款开办一个学校,又经济,又见精神。”

  今天,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背景下,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吴华教授同样提出过一个“教育民营”的制度框架。在他看来,“教育民营”的核心是学校民营,就是政府从学校管理的微观层面全面退出,以学校法人制度为核心重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个框架包括3个要点:一是以学校法人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学校这个教育活动微观主体的市场活力;二是以自由选择为特征的市场开放制度,保证全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以教育凭证制度为核心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提供政府转变职能的制度保证。

  无论是先辈的智慧分析,还是今人的制度设计,这样的思路值得探索与尝试。当教育真正回归民间,就会涌现出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当教育真正回归民间,才可能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有活力,自主办学才有可能得以保障,教育家的产生将成为可能。

  我们期待“学在民间”时代的到来,期待着更多元的民间教育形式的出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