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段村教育现象”(四) 赵新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按语:段村学校的孩子们写日记已成为多年沿袭下来的习惯,那一篇篇浓缩着孩子们的心声、带着稚气的日记,不仅散发着农村孩子们的质朴气息,还隐含着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在这些日记中,我似乎找到了那久违的、正在急剧消失的农村教育的“原生态”。

  “今天老师说了一下日记的事,有进步的学生,也有退步的,我得了10分,上回是9.5分,老师表扬了进步的学生,当然,我也被白老师表扬了,下次,我还要得10分,因为被表扬的滋味真好!下面我来告诉大家写好日记的秘诀……”

  “被表扬的滋味真好”不仅道出了一个孩子在学习中的愉悦,同时也可看出老师的表扬对孩子所产生的强大激励作用。

  在段村学校,激励教育已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亮点,一系列激励措施不仅表现在学校集体教育行为上,诸如发放“学生优点卡”、板报、显示屏展示等,而且还渗透到了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还以白芬芳老师为例,她根据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发展,其中最成熟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孩子送“喜报”,并且从一年级一直坚持送到现在的六年级。据白老师介绍,她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是激励孩子学习积极性上做了许多探索。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这些方法虽然有些“土”,但效果却十分明显,其中给学生送“喜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送“喜报”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无论哪个学生有了进步,就给该生送一张“喜报”,因为白老师教语文课又兼班主任,所以“喜报”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作文”“日记”和“全面发展”等几个方面。在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没有电脑和打印机,所有的“喜报”都是白老师手写的,现在则进步为电脑打印了,“喜报”没有一点图案装饰,就是一张普通白纸条,电脑打印后也只是在喜报两个大字中间加了个五角星;“喜报”的内容也十分简要,如:“某某同学在本周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特发喜报,以资鼓励。”“某某同学本周日记内容全面、具体、书写认真,特发喜报,以资鼓励。”为了增添“喜报”的庄重和严肃性,白老师还特意征得校长同意,在每一张“喜报”上都郑重其事地盖上学校的大红印章。

  小小的“喜报”被学生们奉为至宝,他们不仅互相比赛着获得的“喜报”的数量,而且还认真加以收藏。2011年12月3日,我们一行5人陪同白老师踏着雪泥到学生家里家访,当走进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童”左冰同学家里时,一家人惊喜不已,忙不迭地让座、让饭,奶奶拉着白老师的手,感激的话一直说个不停,这样的场面令我也激动万分!随后,白老师又随意问道:“左冰,你都有什么宝贝啊?让老师们看看!”只见左冰同学从床头的柜子里搬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打开一看,竟是一大叠整整齐齐摆放着的“喜报”,我粗略数了数,大约有六十多张,时间跨度最少在三年以上,我们在场的几位同事都为之震惊了,特别是白老师,当她看到那些已经微微发黄、自己几年以前亲手写给学生的“喜报”时,眼眶也不禁湿润了。

  此时的“喜报”已成了师生纯真情谊乃至共同成长进步的见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