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设新课堂向课改引擎升级 □ 郭 瑞 梁恕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 重磅话题预告

  “走出新课堂误区”系列

  “九大教学范式新发现”系列

  “教育概念新解”系列

  “教师标准与新课堂”系列

  “高考与新课改”系列

  “新课堂课型”系列

  “学科教学与新课堂”系列

  本刊至今出版到第74期,从起初对典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解剖到逐步展开对微观课堂操作细节的研究,我们已经从课改“致命”环节的某一角度切入,完成了一轮新课堂建设的“技术”支持。2012年,周刊一如既往地锁定典型学校技术操作,挖掘它们与教育诸多元素的关系,为课堂提供“技术”扶持,还将从基本的教育教学概念出发,挖掘新的内涵解读,聚焦“九大教学范式”新思考、新动向、新行动,及时提取学校新的生长点和发展性……与此同时,本刊的定位将由“建设新课堂”发展为“做课改的引擎”,这一目标的跨越,将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带动课改走向纵深。

  2. 栏目新面孔

  新课堂工具箱

  标准化建设,是课改走到2012年后必须直面和加大探索的必由之路。课改经历了多年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又经历了多年的基层学校自下而上的探索,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应该有一个必然的回归,这个回归一定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探求。

  新课堂的标准化在本栏目中将呈现出以下态势:一是在课堂教学的模式(环节和流程)上,有一个指导性的统一标准发布。二是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力的引导和评价标准。三是很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会根据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发展,研究与制定相应的教师考核标准,从而改写原有的多项教师评价标准。

  凭借标准的发布,让读者找回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育人之道,认清哪些环节在促进学生知识拓展、能力提升中发挥了“正效应”,哪些是消磨学生时间,起到了“负效应”,从而科学规范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流程。

  生本文化巡展

  “学生为本”已经作为基本理念写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以生为本”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学生主体”、“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亟需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寻求有力的文化支撑,从而体现学生自觉、自动、自发的“主体地位”。这个文化系统是基于课改文化生发出的校园文化、宿舍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课堂文化、班级文化、小组文化、活动文化,等等。

  本栏目将呈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呈现出的学校外显文化。二是作为文化携带者的主体,学生真实的行为表现和生动的情景故事。

  通过优秀案例的展示,本刊将逐渐把课改文化渗透到课改学校当中,只有当学校文化转变为个体行为方式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文化。

  3. 问道你的课堂

  《问道》是本刊的招牌栏目,《问道课堂——高效课堂理念与方法的26个追问》出版一年来,倍受新教师的喜爱。2012年开始,本刊将推出“问道”进学校活动,欢迎新学校承办。

  您是新学校吗?

  您的学校对新课堂的操作有深入研究和科学做法吗?

  请关注本刊的话题预告,如果您对某个话题具有“话语权”,可以和编辑联系,我们将走进学校,与您零距离对话,总结提炼观点,刊发在《问道》栏目,更有机会收录在《问道课堂》系列丛书中。

  4. 课堂诊断

  为您的课堂进行全面体检。

  本刊推出课堂诊断活动,欢迎参与!

  您的课堂安全吗?

  您的课堂是否存在隐性控制?

  您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否遇到新的瓶颈?

  就像人需要定期体检一样,课改中的学校同样也需要通过诊断来准确把握课堂的“健康状况”。为更好地服务于一线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本刊整合作者资源和专家资源,组建课堂诊断专家团队,面向全国开展课堂诊断活动。

  诊断专家将深入课堂现场,通过“望闻问切”,按照“以学论教”的原则进行课堂会诊,分析师生的课堂行为,把脉课堂教学问题,为您的课堂教学查找病因,并提供精准、匹配、系统的策略支持与解决方案。

  5. 新课堂叙事征文

  课改是场真刀真枪的行动研究,“做而论道”,本刊号召广大课改人以征文比赛的方式呈现行动研究的成果与感悟。文章要求原生态呈现新课堂叙事,配以“自我反思”,加强理论引领。每则叙事700字左右,反思200字左右,风格要求短小精悍,在较强的可读性基础上,渗透教改理念,宣传先进做法。本栏目长期征稿,每月择优在周刊展示一次。

  

  咨询电话:郭 瑞 010-82296736

  梁恕俭 010-82296727

  投稿邮箱:kegaizhoukan@163.com

  更多动态,请搜索“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现代课堂俱乐部”欢迎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