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出来的教育新生态 ——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青少年自主发展教育生态模式解读 □ 本报记者 张志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关注课堂就是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健全人格的过程。对于人生成长黄金时期的青少年来说,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能力提高,形成思维方式和健全人格,促进精神成长的主要平台。

                             ——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教科文体局局长、党委书记王金旺

  

  “一位四年级的男生,因为调皮捣蛋,他的大名经常被老师挂在嘴边。但是课改以后,他却像变了一个人。他被大家推举为小组长,出主意想办法,能鼓动学生积极上台,展示的方法总是与众不同。‘喜欢这样上课吗?’‘喜欢!’他高兴地回答,‘因为这样上课,不用一直坐在那听老师讲!小组里的同学都觉得我很有本领,不像以前老觉得我学习不好看不起我!’”

  这是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李士屯小学教师何涛向我们讲述的课改中的一个小故事,反映出了课改以来凤泉区课堂生态以及学生生命状态的改变。由此,我们不由得想知道,这一切改变归功于什么呢?创设一个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又需要怎样的教育行政决策和行动智慧?

  良知推动,探索青少年自主发展路径

  王金旺,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教科文体局局长,一位有着教育情怀和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主政者,自从走上了这个岗位,就一直执著于对教育本真的思考。他认为,应试教育不仅不能提高升学率,而且破坏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一个“社会人”来存在,是很难有作为于社会的。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走进社会以后,依然能够不断追求新的学习进步,这才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首先应该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命状态,而落脚点就是课堂。课堂不改变,谈课改就是妄言。作为教育人,我们有什么理由,打着爱的名义,因为不懂教育而做害孩子的事呢?良知告诉我们,爱孩子就要帮孩子实现自主发展。”王金旺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凤泉区的教育走上了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深化提升的区域教育变革之路。

  2010年5月,凤泉区召开了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员大会,下发了《凤泉区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和《凤泉区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方案草案)》,确立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健体的“区域青少年自主发展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用实际行动和研究,拉开了区域课改的序幕。

  2010年8月,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实施意见》,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严格控制教师单向讲授时间,推行自学—展示点拨—训练检测“15+15+10”的三段课堂教学结构,即学生自学及小组讨论质疑15分钟,教师精讲点拨不超过15分钟,学生练习展示10分钟。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对话、探究和不断生成的新的教学秩序,形成“科学定标,先学后教,有效互动,当堂检测”的教学流程。当各校在积极探索课堂高效之路时,由于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模式,许多课堂仅有课改零星火花闪现,看不到真正的改革效果。

  2010年9月到11月,凤泉区教研室充分调研,多方求证,在总结以杜郎口中学为首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需要,设计了以自主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具有区域推进普适性的高效课堂模式——“一、三、五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凤泉区教科文体局副局长史明芳介绍说,该模式所倡导的“高效”不仅仅是以学生高效掌握知识为目的,还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地讲,就是把参与课堂的教学各因素(教学的参与者、教学内容、训练方式)之间,按教学过程的递进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组合而成的活动和程序;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

  在区域普适性模式确定之后,凤泉区教科文体局相继出台了《“一、三、五”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读》和《“一、三、五”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固模过关实施意见》等诸多文件。同时,把课程改革与校长绩效工资结合起来,明确课程改革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全区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实行教师绩效工资量化管理和评比。确定了“一学期一会议,一会议一地方,一地方一主题,一主题一解析”的推进策略,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区域的整体推进。

  课题引领,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

  “一、三、五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力推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学生敢问、敢说,敢上黑板板演,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的氛围,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教师在必要时拓展、挖掘、提高,生生、师生之间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协作中闪现出智慧的灵感,在展示中找到自信的支点,真正重建了教学关系、师生关系。

  然而,开放的课堂上随时都会出现不可预设的状况,同样对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教师“被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凤泉区尚介小学教师于雪说:“新的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无穷的动力。课改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应是一条常流常新,源源不断的小溪。因为有了课改的浇灌,教师正与学生在共同成长。”

  基于新课堂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凤泉区教科文体局因势利导实施了校长课题、名师课题带动战略,成立了“校长课题带动教师团队”、“名师课题带动一般教师小组”,即“校长引领团”、“名师引领组”。课题由教科文体局直接领导和管理,首先针对课题研究为学校和教师配发相关书籍,让校长、名师带领教师学习。教体局为教师和学校购买了《名师教学的细节》、《高效课堂22条》、《凤泉教育新教学》、《说学》、《教育撷英》等书籍,还免费为机关各部门、学校和名师征订了《中国教师报》。其次,通过开展“校长引领团”和“名师引领组”活动,跟踪管理,上门服务,实行菜单下载和订单服务,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让教师以课题为载体,凝聚在一起,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感受教育的成功,找到职业的幸福,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

  据凤泉区教科文体局教研室主任焦延成介绍,针对大部分学校规模小、单班多、导学案编制任务重的情况,他们采用了“区域编写,创新使用”的方法,并以“区域编写导学案”为抓手,大力形成区域教研之风。在编写导学案过程中,各校承担任务,采用“集体研讨——个人主备——连片教研组审议——主备人修改——编写组把关——定稿印刷——个性修改”的流程,反复研讨、逐层审议,大力提高了区域内教师教研的时间和深度,形成了新型教研文化。

  “三说”讲坛,打造区域课改持续动力

  一个区域的整体课改推进,仅仅有课堂的变化远远不够,从“改课”到课改,重建区域教育生态,是凤泉区域教育变革走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标志。凤泉区教科文体局依据新乡市教育局张红彦局长提出的“三说”精神,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校长“说管”、教师“说教”、学生“说学”的“三说”讲坛活动,激励校长向专家型校长迈进,激励教师在相关领域不断学习和钻研,促进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地促进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构建青少年自主发展区域教育生态提供了坚实的持久之力。

  校长“说管”——专家型校长成长的摇篮。自2011年元月以来,凤泉区教科文体局为培养乐学、会管、善思、善说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开展每月一期校长讲坛活动。他们有的谈读书的感悟及汲取的新理念,有的谈本校高效课堂的做法、经验及困惑……由于每位校长都精心准备,研读本、查资料、做课件,个个发言精彩纷呈,观点新颖、思维独特,每次讲坛都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坛使校长们经常在一起思考、探讨、交流、沟通,促进了大家智慧的融合,思路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开阔,逐步达成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教师“说教”——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加油站。“校园教师讲坛”是教师讲坛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以校为单位举行。各校利用教师办公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坛活动。讲坛激发了教师读书的热情,锻炼了教师的表达能力,同时创新了教研形式。以往校本教研主要是听评课、听讲座,教师被动地接受。现在的“教师讲坛”给了教师新的展示、交流、研讨的空间。为了能上讲坛,教师们主动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写人生感悟…….“教师讲坛”成为凤泉区有效的教研方式,成为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

  学生“说学”——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各个学校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健体的自主发展核心理念,为学生搭建各种交流展示平台,教体局举行了“我学习我快乐”演讲比赛等活动,展示学生风采,扬起乐学和自信的风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凤泉区教科文体局为指导全区学生自主学习编写了一本具有地方特点的读本——《说学》,免费发放给每一位学生。该书内容从学习的概念、意义到学习习惯、具体方法,从基础学习方法到高效学习方法、现代学习方法等,篇幅简短,理论简明,方法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语言生动,故事性强,同时注重引起学生的交流互动,让每个学生成为明学理,懂学法,爱学习、会学习的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一周智讯     下一篇:■教师的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