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际前沿 肩负国家使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京版教材

    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三级教材体系

    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是此次项目试验的重要目标,为此,项目组先后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理论、教材文本进行了深入对比研究,为后续的教材修订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和基础。今年,教育部审定通过京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并成为全国极为完整地体现鲜明区域特色的国家新课标教材。

    京版教材:科学研制凸显北京特色

    项目组以学科为单位,深入开展了2001版、2011版义教课标对比研究,形成了每一学科的课标对比研究,为教材修订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教材在修订中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话题的有趣和画面的多彩”普遍受学生欢迎,教材修订要在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更贴近学生特点。二是加大探究的力度,引领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三是以开放性、实践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对京版、人教版、江苏版、北师大版教材进行对比研究中发现,京版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注重体系、学习方式灵活、整体性强。经过反复研究和修订,逐渐达成以下主要共识:在教材中适当渗透北京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能提高教材的适应性。

    修订后的京版教材,凸显四个特点:德育为先,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落实新课标;与时俱进,体现北京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科学编写,突出北京教材的新结构。

    地方教材:探索“2851”模式

    北京研究和落实地方课程的基本框架,可以用“2851”模式来表达:

    “2”指的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地方课程所必须涉及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地方课程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有效落实地方课程?

    “8”指的是对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二次破题产生的八个要素:概念、价值、内容、载体、关系、途径、效果、保障;

    “5”指的是构建课程教材体系所应涉及的五个关键层面:研究与规划、编写与审批、管理与实施、修订与完善、跟进与推动;

    “1”则是指要构建一个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

    如今,地方课程教材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已成为北京市扎实落实地方课程的核心渠道,引领各区县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地方教材,受到学生的喜欢。他们通过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的地方教材及资源,感受身边文化,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归属感。

    校本教材:首推精品化建设工程

    新课程改革以来,北京市各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力度很大,部分学校甚至开发了上百门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其基本形态是校本课程纲要、讲义和简单资源包,随着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一部分校本课程得以固化和深化,并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类校本课程”。

    针对校本教材质量提升的普遍问题,北京启动了“精品化校本教材建设工程”,研制了校本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量化打分与质性文字表述两部分:在量化打分部分,从教材介质的适用性、对目标与价值的体现、教材结构、教材内容、对教与学的引导、教学评价等进行相应描述和赋分,引导校本教材提高适用性。

    广渠门中学的《京味花市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校本教材以“学校—社区—北京—中国—世界”为线索,融合了历史、地理两个学科的内容,关注学生实践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昌平区第二中学针对新疆内地高中班预科阶段的学生所编写的试用教材,是在对国家相关课程进行改造、补充和自创的基础上使教材更贴近实际,更有助于学生学习。

    成果3

    课堂教学主阵地

    着力构建“革新的教学”

    研究课堂,研究课堂的改革理念,是北京市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项目的一个基本点。引领教师建立革新的意识和勇气——分析自己课堂中存在的弊端,分析教与学的关系,分析有效教学的起点与进程。3年来,一批学校形成了带有鲜明个性的革新教学模式。

    明确课堂核心理念

    为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公民道德的培养,北京市全面修订了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提高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的能力。

    针对大班额教学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难点,北京市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同一课堂实现分层教学,体现教学的可选择性。

    项目组提出,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各校要高度关注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关注形成性评价监控,在教学评价中体现不同学科的本质属性,体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

    此外,在构筑安全、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上,北京市致力于打破相对僵化封闭的课堂环境,探索不记名反馈、开放式讨论等模式,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场所,让课堂变为师生的乐园。

    开展优秀课堂教学评选

    北京市从市级层面进行专业引领:分学科开展教学模式研究,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探索“理论——实践——理论”教研模式。不久前,在全国课程改革教学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上,北京市推出的4个专题课例、指导的16节现场研究课,受到了全国代表的充分肯定。

    “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是带动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活动。每次评选活动都有同一主题下不同的专题,如“教师的教”包括: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式的实效性等;“学生的学”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风格研究等。截至2012年,近1500件教学设计获得一等奖。并编辑出版了书籍24本,形成7个系列,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细化了各类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和方法。

    成果4

    学校管理机制创新

    从应对式管理向发展式管理转变

    3年来,北京市基础教育课改带动了中小学管理机制的创新,涵盖管理模式、办学理念、规划能力、学生指导、家校合作等多个方面,引导学校从应对式管理向发展式管理转变。

    推广“五·五”管理模式

    “五·五”管理模式,是项目组3年来深入学校,实施一线摸底、指导、研讨而凝练的“五大战略、五大策略”。

    “五大战略”包括:办学思想无处不在、个性化办学模式、改进性教学管理、特色化校本课程、聚合性教育科研;“五大策略”包括:转变认识方显柳暗花明、形式创新带来内涵增值、明确方法利于执行落实、厉行垂范引领群体发展、有效沟通增进理解与包容。

    这一管理模式成为引导中小学管理机制创新的发力点。

    95%项目校更新办学理念

    调查表明,课改以来,95%以上的项目学校更新办学理念,凸现了办学特色;半数以上被调查者认为,本校的办学理念在学生发展阶段的基础性、师生发展主体地位和课程教学特色等方面有所突出;20%的被调查者认为,本校的特色已成为学校品牌,对办学产生了全方位影响。

    许多学校从教育本质的追问中凝练办学理念,如汇文一小“孝悌育德、智勇报国”,北京小学“脚踏实地做事,顶天立地做人”,北京一师附小“以儿童快乐发展为本”,石景山实验小学提出“尊重、合作、和谐、发展”等,白纸坊小学“树业强基、立人有品”等,个性鲜明,并与本校办学实践紧密结合。

    学校规划能力加强

    从项目组收集到的样本校3年或5年发展规划文本来看,所有学校都能够制定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都将该校独特的办学思想或理念作为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

    80%的学校能从优势与不足(或制约)两方面对本校发展基础进行分析,80%的学校能在全面工作中明确提出学校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所有学校能够对完成任务的主要举措进行设计,半数学校提出了有效的任务完成保障措施,63%的学校对年度任务进行了分解。

    规划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管理方式,已逐渐被项目校所采用,引导学校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学校发展思路与行动体系。

    推广“对话式”学生指导

    实验项目大力倡导学生指导方式的创新,从中总结五条途径:与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与选课指导相结合。“对话式”指导开始在一些高中校中推行。

    北京十一学校从全校优秀教师中选聘若干名导师,为每名学生配备各学科学业导师及人生规划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全方位指导。每位学生定期与导师面谈,同一班级的导师建立导师组,由班主任任组长,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足够关注,引导学生不断在认识自我中培养自主发展的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