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际前沿 肩负国家使命
成果5
学习方式发生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打破“黑箱”
北京市借力项目推进,在全市开展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实验研究,打破“学习方式”这个“黑箱”系统,重新审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开发了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云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和实验。
开发“五位一体”云学习平台
如今的中小学生已是“屏幕化认知”的一代,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手段早与手机、电脑、电视等现代媒体密切相连,但在课堂中,他们这些优势却没有得到回应。为在某些点上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北京市开发了中小学教与学云平台,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设置了“空间交流”“资源应用”“教学应用”三大子平台。至今已在12个区县71所学校开展课堂实验。
云平台构建了全新的“资源+平台+技术+网络+终端”数字化课堂。它不仅创设了一种即时交互、不断精炼、深化理解的新型开放式学习环境,还提供了链接海量有关信息源的通道,把过去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可视化更为具象。同时,课堂上宝贵生成性的学习资源,通过记录成为可资利用的大数据资源。
开发“学习动力系统”
一批项目学校在实验中向“学生学习”这一“黑箱”系统宣战。京源学校通过研究认为,在中学阶段,学生想学习、要成长这一需求得以满足的最佳方式,是在学习上自主超前,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和自信,进而构成“持久内驱力”。如能不断获得这样的体验,这种内驱力将会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
成果6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
北京市构建了符合首都特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体系,率先建立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将分别储存于不同部门的高中和初中学生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特长等信息整合于一个数据库,对减轻教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负担和提升评价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形成了《北京市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探索评价结果在高招中的应用价值、途径和方式。
区县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督导
部分区县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纳入到教育督导,通过严密监控、定期检查的方式引导、督促工作进展,鼓励学校建立了公示制度、诚信制度、举报申诉制度等,每三年对全区此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督导。
通州区建立“理念认同与过程支撑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分层负责与信息沟通相结合”的监控机制、“重点指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的基地校辐射引领机制、“搭建平台与整合组织相结合”的经验共享机制等。延庆县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研究”;顺义区探索了由小学班主任牵头、学科教师参与的学生形成性评价新模式。房山区细化了学业评价专题研究、评语词频分析研究、评价方法探索实践,并公布系列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专题,供学校选择,并纳入区“十二五”课题研究。
学校综合评价“微创新”
很多学校探索破解评价难点的“微创新”。东直门中学建立“关注并记录学生成长轨迹”管理模式,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研发能描述学生学业发展状况的学生学科发展力评估系统,真实记录学生学业成就的发展轨迹,提升评价信度。石景山高井中学结合学校二级评价指标,实施星级班级评价。汇文一小“小学生作业评价”研发为作业总量监控体系。通州三中探索使电子平台成为班级管理的有效工具。燕山地区的小学开展“好习惯储蓄卡”评价活动,制定贴近学生实际的养成目标。
“我们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或与他人比较,而是通过评价来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形成并完善自身的素养,成为发展的动力。”这是一名教师的回应。
成果7
开发引进优质课程资源
提速优质课程资源的集约共享
通过开发利用数字化优质资源、社会资源、网络多媒体资源、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北京市提速优质教育资源的集约与共享,丰富了优质教育的供给内容。
开发共享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
以信息化为载体,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是北京市课程资源建设的突出特点。
一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扎实推进高中阶段优质课程的录制工作。北京市创造性地构建了一整套包括组织管理、备课程序、录制标准、质量监控、课例评审、财务报销、课表研制在内的工作机制。迄今,义务教育阶段已录制13000余节课例(含课堂实录),高中阶段完成2000余节课例的录制,并通过歌华有线、北京教育网络等渠道进行全市共享。二是以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为依托,开展“点对点”应用模式试点与学校课堂教学、教师教研的有效融合;三是构建实体化的北京数字学校,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对接。
北京市于2011年9月开始进行多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上传了近两年来所评选出的优秀课例、说课视频及专业讲座等,超过1000G的丰富资源已投入使用。
社会大课堂资源课程化
北京市面向各区县遴选了45家基地,对其拥有的资源类型、课程化途径、呈现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开展“同一资源单位多学科开发活动”研究,各学科教研员指导中小学校教师对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等8家资源基地进行资源考察、研讨教学设计,近百所学校、近万人次学生受益。此外,还组织学科教研员翻译了6所国际博物馆的学生教育计划书,在本土化研究基础上,遴选首都博物馆、农业博物馆等7家单位先行研制计划书。
国际优质教学资源“本土化”
北京市一方面加大引进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课程改革的国际化品质,一方面研制优质国际教育资源的甄选标准,选择一批学校进行国际课程实验,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试验管理机制。如设立专项将IB课程引入学校等进行系统实验,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本土化成果。《JA经济学》、《我们的城市》等教材已通过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正式进入课堂教学实验环节,让全市近10万中小学生享受国际化优质教育。
(本版稿件和图表均由北京市教委提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