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搭建”一所学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晓兰 绘

    午间,丽湖中学的孩子们在写读书笔记。

    ■本报记者 王珺

    一株植物,要经过怎样的等待、吸纳、栉风沐雨,才能完成从种子到果实的形态飞跃?一所学校,从画在图纸上的蓝图,到将教育润泽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其间想必也需经历寻找、摸索与踌躇。成长之路一样艰辛,但如果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蜿蜒曲折的成长也许能变成稍微平坦的路途。

    2012年9月1日,在深圳南山区,坐落于西丽大学城的丽湖中学诞生了。430多名新生走进新学校的大门,让他们感到惊喜的是,学校在大门处铺上了红地毯,架上了写有“成长之门”字样的充气拱门。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依次走上红毯,穿过拱门,走进自己所在的班级。作为学校的“掌门人”,房超平道出这个创意的初衷:“将开学典礼办成全体师生的一个大Party,既是让学生以轻松的姿态开始初中生活,也是为这所新学校注入创新元素的一种姿态。”

    房超平曾在深圳中学做宣传工作,组织学生编辑校刊,听他讲与个性独立、知识丰富的深中学生“过招”的那些故事,就会一边感叹学生“厉害”,一边赞赏老师机智。也许从那时或更早开始,他便是一位善于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老师。在丽湖,学生们叫他“房老爹”。“他给我的感觉就像个老爹一样,念念叨叨的,说的话都很在理,又不失风趣。”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从学校到教科所再到学校,房超平最大的感受是,学校品牌建设关键看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与师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关,师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视野和眼界,所有这些都与阅读密不可分。

    基于这种认识,在绘制学校发展蓝图时,他为这所新学校选择了“读书治校”的发展策略。

    干部读书制度化

    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吴晖,戴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很像影视剧中老师的样子。“之前在南山外国语学校工作,完全是被房老师的教育蓝图吸引来到丽湖的。”在丽湖,同事之间一律以“老师”相称,不称职务。在房超平看来,这也是一种“去行政化”。

    丽湖充满理想气息的教育蓝图吸引了许多像吴晖一样富于理想的教师。但新学校基础薄弱、生源欠佳确是不争的现实,面对办学治校的这些难题,房超平将全员读书提上了治校策略的高度:“干部读书可以提高其理论素养,引导干部学会科学管理;教师读书可以提高其业务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学生读书可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综合文明素养;家庭读书可以改变家庭的学习氛围,改善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在这个高度上,全员读书的理念呼之欲出。

    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倡导读书,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很可能行而不远。从一开始,丽湖中学的领导层就制定了行政干部学习分享制度——

    1.保证分享时间:规定每周五上午的学校行政会第一个小时为理论学习时间,雷打不动;

    2.确定主讲人员:行政会议成员轮流分享学习心得,排出分享顺序,定时定人;

    3.明确分享内容:每次分享一本书的内容;分享主讲人员要提前一周预报分享题目,并准备好PPT。

    有了明确的制度,能否坚持落实成为问题的关键。从读书分享制度实施至今,丽湖中学的中层干部已经共读了26本教育专业书籍。“上周房老师与我们分享的是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他从书中提炼了21条教育观点,其中对课堂教学的论述,我认为非常深刻。”吴晖说。

    每学期初,中层干部都要上交自己的学习与分享计划。副校长姜峰这学期为自己开出了如下书目:九月,阅读一本教育书籍: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十月,阅读一本管理书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十一月,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约翰·杜威的《民主与教育》;十二月,阅读一本社科书籍: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一月,阅读一本哲学书籍: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包振华老师是丽湖中学初二年级主任。作为一名有20年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他早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教学时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因此,除了读与数学教学有关的书外,他以前很少读其他教育类书籍。来到丽湖之后,细心的老师发现他几乎每天手里都拿一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班主任兵法》、《有效教学法》等成了他的案头读物。连他妻子都说:“老包像变了个人似的,现在几乎每天回家都抱着书读。”谈及这种改变的发生,包老师说:“开始时,我的变化是被迫的,因为学校规定行政会的第一个小时,每个干部轮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而且要求分享的书籍必须是教育学或管理学理论书籍。后来,我发现,读书确实对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现在,我喜欢读书是发自内心的。”

    教师读书无障碍

    除了干部的读书分享,在丽湖,还有不同学科的教师读书分享活动。2013年9月27日,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江涛与大家分享了加拿大学者伊丽莎白·坎普贝尔的《伦理型教师》。其中告别“罐装”、走向“生本”、反思提升和契合理念深深地吸引了听讲的老师们。

    谈到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他说书中的这些内容打动了他,书中对“为什么当教师”的回答是:“有道德直觉和敏感的人才适合当老师。”对“什么是最好的老师”的回答是:“学生乐于回忆的老师。”这些话使这位老教师开始思考教育的原始问题,有醍醐灌顶之感。

    初一年级主任、初一(7)班班主任张雪琴通过阅读分享《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感悟出这样的道理:不是不去管学生,而是使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让学生进行道德自省,是非自辨,错误自纠,强过空洞说教。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营造一种班级文化。

    为了使全员读书活动成为教师的切实需要,触手可及处便是图书,学校把有限的图书经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班级、学科组以及每个任课教师。房超平介绍:“我们将所有的图书经费按照每个科组3000元、每个老师5000元、每个班级3000元进行分配,让教师、班主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图书。”“这种‘藏书于民’的政策把整个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图书馆,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阅读自己需要的书籍,我们称之为‘无障碍阅读’。这样做,比把书放到图书馆里‘发霉’效果好多了。”房超平笑着说。

    10月21日上午,语文科组的读书分享会由青年教师梁杰夫主讲——读《论语》,走近孔子。这位学古代文学的年轻人2010年来到深圳南山,先是在赤湾学校教书,后来调至丽湖中学。这次的分享主要介绍分析孔子的几位学生:颜回、子路、子贡。当讲到子路的死对孔子打击很大时,他的眼中含泪、声音哽咽。读书也有动情时,听讲座的老师们都被这种真情实感的阅读打动了。

    “教师的灵魂如何提升,非读书不可!”梁杰夫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师成长的历史,就是他读书的历史。”

    学生读书乐趣多

    “下课了,我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可以看尽教室里所有的风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手里捧着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书的香味是那么独特,飘然而至,我闻到了,是一种闻了就特别舒服干净的味道……”这个叫夏宇航的孩子闻到的舒服干净的味道就是书香吧。在丽湖中学,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书柜,里面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选的图书

    “上周的阅读课我让学生自由阅读,孩子们从教室的书柜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来看。教室里安静得出奇,以至于我走路都要放轻脚步,生怕打扰这份美好的宁静。”初二(1)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唐娟说。

    从上学期开始,每周至少有一节早读课唐娟会给学生读诗,她把这个固定的内容定名为“无诗不生活”。除了读,还会简要介绍一下作者以及诗歌背后的故事,也会播放一些名家朗读的视频。尽管并没有要求学生背,但是因为喜欢,他们不仅读的时候特别投入感情,而且能把很多诗歌一下就背下来。“他们特别喜欢顾城,也因为顾城的文字本身很有孩子的特点。”她说。

    每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但是阅读可以拓展我们生活的宽度和深度,让你进入并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心路历程。唐娟相信: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坏。所以,她把自己对读书的认识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上学期,唐娟带的这个班被学校评为“书香班级”。

    但她说:“我的目标不是创建书香班级,只是希望学生真正在阅读中变得丰富,变得内心温软或意志刚强。”最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平时,班上大半同学的课桌上都会摆着一本课外书。还有,如果哪次阅读课因故取消,学生会群起“反抗”。

    由于丽湖的学生大多来自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缺乏读书学习的家庭氛围。为鼓励亲子共读,丽湖中学制定了书香家庭星级评价标准,初二(4)班苏思雨、初二(6)班蔡一童的家庭被评为“五星级书香家庭”。

    苏思雨的父亲忙于生意,平时很少有时间陪孩子,通过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他感到父母对孩子的关心陪伴非常重要,所以只要能推掉的应酬就推掉,晚上跟孩子一起散步谈天,周末有时间就一起去逛书城,整个家庭有了一种其乐融融的书香氛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