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了观摩让幼儿成演员
■杨磊
一般来说,彩排是演出前演员最后的排练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让观众看到演员最棒的表演,获得观众的认可。但是,在幼儿园的观摩实践中,教师为了达到“理想”的观摩效果,往往要让幼儿一遍遍地“被彩排”。
多次彩排后的观摩活动现场看似“热闹”、“有序”,十分“成功”,但事实上这种成功完全来源于教师的控制。活动从始至终,幼儿仅仅是在被动地服从与配合,幼儿的发言牢牢跟随教师的预设,实验和操作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大胆想象和创造被教师忽视、甚至批评,于是,幼儿有意无意地学会了盲从和迎合教师。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观摩既是教师展示自己教育水平、让他人认可自己的平台,也意味着给自己带来荣誉和光环,往往希望在观摩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教师对成功的渴望超过了对幼儿本身的关注,教师进行教育探索的内在动机受到外在功利化奖励的挑战。如此以来,原本“朴素”的活动过程被打造和包装得过度“精彩”,“彩排”便一遍遍地上演,幼儿作为活动主体却一次次地陷入被动的地位,这与我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背道而驰。那么,在日常中,如何避免让幼儿“被彩排”呢?
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现实中许多教师仍然将教育过程的主体认定为教育者,对幼儿兴趣、好奇心等情感态度缺乏重视。艾默生说,“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主体性,正确认识幼儿的学习,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高度参与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释放蕴藏在幼儿身上取之不竭的情感能量,唤醒幼儿的潜能,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积极思考者和快乐探索者。
正视活动中的“意外”。观摩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幼儿真实的生活过程。教育本身就是对话的过程,师幼对话总会有许多“意外”发生。正是这些“意外”让对话现场鲜活而灵动。教师作为对话过程中与幼儿平等的伙伴,可以通过移情体验,尊重、理解和欣赏幼儿的想法,比如一粒不发芽的豆子是“懒”豆子、沙池里一个个小贝壳是“宝藏”。
教师尽可能地多给幼儿创设自由表达的机会,耐心倾听,不要“一本正经”地灌输给孩子最标准的正确答案。
教师应建立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营造一个师幼平等交往的自由氛围,使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现人性的魅力和对幼儿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当前,幼儿教师评价体系包括教师选拔和职称评定,往往从教学获奖、论文和课题等方面列出可操作的指标,对教师绩效进行外部评价。这种教师评价方式往往更多地注重选拔和甄别功能,忽视了教师的身体、心理和情感需求,使得教师处于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
针对现实中总结性评价的不足,应提倡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关注教师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是教师在长期的专业工作中形成的,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内容。
教育工作中只有激发起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热情和需要,才能真正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