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教十大热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3年3月10日第4版

    2013年5月31日第5版

    2013年12月2日第7版

    2013年8月10日第4版

    2013年2月25日第5版

    2013年5月6日第6版

    2013年12月2日第5版

    2013年11月25日第5版

    2013年2月25日第6版

    2013年9月16日第6版

    编者按

    扣住教育脉搏,回应社会关切。一年来,本报高教周刊持续关注高教热点,用激情和理性打造思想盛宴。盘点2013年高教十大热点,也正是本报高教周刊2013年的十大系列报道。在2014年即将来临之际,本刊特邀部分高校画家、书法家为广大读者献上墨宝以贺新年。

    1.公选校长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年初履新。这三位校长都是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是继2011年12月首次全球公选直属高校校长后教育部的又一重大举措。而《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也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扩大公开选拔校长试点。

    公选校长改革和举措表现出比以往更加开放的姿态,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影响重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公开选拔大学校长,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组织任命为特征的干部选拔制度。大学校长并不仅仅靠任命,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选拔。这样的试点,也预示了公选可能是今后中国大学校长选拔的趋势。

    选拔有五个程序:一是公开报名。二是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遴选委员会对报名人员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每个职位遴选出三至五名面试人选。三是面试。面试采用竞职演讲、考官提问和民意测验的方式进行。面试设在职位所在高校,学校干部师生代表全程旁听并进行民意测验,以投票方式推荐2至3名心目中合适的校长人选。四是差额考察。每个职位按1∶2的比例集体研究提出考察人选,实行差额考察;由公选办公室组成考察组,到考察对象所在高校广泛听取意见,了解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五是决定任职人选。教育部党组讨论决定拟任人选并在网上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履行任职程序。

    3月3日,三位公选校长做客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接受专访。相关报道见3月10日第4版

    2.有效衔接

    改革,不是坐而论道,一定要找到突破口。本报从4月8日开始,在高教周刊头版推出“关注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有效衔接”系列讨论。

    “衔接是一个教育体制的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边界条件,特别是关系到创新人才出现和成长的重要体制性基础。”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的观点可谓一石激浪——“大学与高中之间衔接,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发表文章《大学中学携手:架起人才培养桥梁》。上海交大在全国首推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学生入校后,学校还将为其组织虚拟班,鼓励其深入开展科学探究。

    随后,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发表文章《苗圃计划:我们不是坐等收割》。苗圃计划是一个面向高中的专门计划。裴钢认为,对大学而言,招生就像是“选苗”,高中乃至更早期的教育就是“育苗”,是“苗圃”。实施“苗圃计划”,表明我们不是在坐等收割,而是要直接参与种植培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山红红发表文章《跑好人才培养的接力赛》。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撰文《大学与中学共育人才的创新基因》,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撰文《高中特色化发展有利于大学人才培养选拔》。

    由中国教育报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北京交通大学协办的第四届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5月27日召开大学校长与中学校长坐在一起讨论既熟悉又陌生彼此之间仿佛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感觉围绕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大学校长与中学校长展开对话6年来逐渐深化激发了强烈的共鸣。相关报道见4月8日至5月31日高教周刊第5版

    3.高考改革

    高考,作为高校选拔合格人才、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承担着重大的教育和社会使命。高考改革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高考改革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改革的步子有多大,是否让全体人民满意,是上个世纪以来改革发展的重要坐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提出了“招考相对分离”、“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五项改革,是对教育规划纲要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今后一段时间高考改革的基本路线图。本刊抓住这一重大改革契机,及时推出了“推进招考制度改革系列谈”栏目,约请专家学者、大学校长和中学校长对《决定》中的五项举措逐一作专业化解读。已发表的3篇文章《推进招考改革:找准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如何挂钩》,被各大主流网站转载,引起很好的社会反响。

    异地高考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范围触动城乡不同利益人群的一个棘手难题,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有人认为,异地高考是“有教无类”的写照,是必然趋势;也有人认为,这项政策的松动,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今年,河北、辽宁、江苏、湖北、安徽、黑龙江、吉林等12个省份首次“试水”异地高考。作为高考招生制度的组成部分,异地高考大幕拉开,是否意味着我们在推进高考公平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异地高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将怎样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本刊推出的高考特刊中关于异地高考专版、《异地高考:梦想正在照亮现实》主题版,就这一问题作了深入、详细的报道,引起很大社会反响。相关报道见6月9日第3版、10日第5版,12月2日至23日高教周刊第7版

    4.就业创业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繁重。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事关民生,事关全社会的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如何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有效化解就业难,本刊开辟了两个大型栏目“透视大学生就业难”和“关注大学生创业”。

    “透视大学生就业难”共发表专题文章9篇,从国家产业布局和人才供需关系、单位用人标准、大学生择业观、大学生家长职业观、大学生涯教育、大学创业就业教育、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歧视等多个角度,约请就业研究专家和高校就业创业教师撰写文章,剖析形成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建设性建议;“关注大学生创业”共发表文章13篇,约请创业研究专家、高校创业和生涯指导老师、毕业生创业典型、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引领和帮助。

    两个专栏的文章持续时间长,宣传效果强,如《多方营造大学生创业良好氛围》、《大学生创业成功要走出三大误区》、《大学生初次创业从哪些行业起步》、《创业带动就业,一花引来百花开》、《让我们荡起青春创业的双桨》,以及《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高校毕业生创业后劲不足症结何在》、《择业失策,从家长身上找找病根》等,绝大部分刊出的文章都被搜狐、新浪、中国教育在线等大型网站及地方网站转载,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相关报道见1月7日至12月23日高教周刊第7版

    5.学科评估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年初发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此次评估有390多个单位的4200多个学科参加。全国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93%,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事当发轫求初步     下一篇:我的2013阅读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