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校长新年寄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信息技术的发展强烈地推动着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从课件上网到视频公开课,再到今天的慕课(MOOCS),也就短短的几年时间。为什么总是美国的大学引领潮流?原因还在于我们的高水平教授真正花在学生培养上的时间太少。教学也是学术,如果我们将争取课题立项、申报奖项那样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那我们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就不会太远。尽管在以后很长时间内,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中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仍然是大学培养人的主要形式,但基于网络的移动式学习在学习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假如国际高水平大学认可网络学习的学分),我们的大学将面临严峻挑战。坚守大学使命,大胆实施改革,鼓励多样化办学,强化学校办出特色,中国大学的明天会更好。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内涵发展是根本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山东大学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2013年,我们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宗旨,坚定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开拓创新,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泰山学堂为代表的创新人才培养开花结果;阿尔法磁谱仪(AMS)等一批山大参与的国际科研项目引起轰动;《子海》等众多文化传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协同创新深入开展,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高端引领作用。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刻把握当前的战略机遇与挑战,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构建创新机制

    即将过去的201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绘制了奋力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华南理工大学以拔尖创新人才、高端工程人才、国际化人才等三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逐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学科专业育人体系。

    展望即将到来的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将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国家与区域需求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标准,以破解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全面激活自身办学活力。华南理工大学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综合改革:一是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构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机制;二是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是以制定大学章程为契机,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理顺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创新培养模式

    2013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2013年,国家全面启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招生考试等系列难题探索创新、攻坚克难,为未来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2013年是北工大“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之年。这一年,北工大教科研厚积薄发、快速发展,跃居英国高等教育机构(QS)排行榜中国内地大学前30强;这一年,北工大立德树人工作领全国高校之先,首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这一年,全国优博名单公示,学校获一优一提名的好成绩。

    展望2014,北工大将继续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构筑高水平大学协同创新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以更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首都世界城市的需要。

    上海电机学院校长夏建国:坚持办学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校分类管理,明确定位,特色发展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地方高校纷纷探索独特的发展道路。正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明确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坚持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方向,在服务上突出为地方(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突出应用型、创新型的特点;教育部提出大力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通过走转型发展道路,建设一批示范引领的地方本科院校,办成主要面向区域和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型大学,将是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4年将是上海的“改革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上海的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要服务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属高校,我们要预先研判,主动适应,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