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教十大热点
此次学科评估,在总结前两次学科评估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了类似“中西医结合”的体检方式,不仅依靠体现内涵、成效、质量、特色的数据资料,还增加类似中医“望闻问切”的专家判断,使得评估结果更能反映学科内涵的实质。
本次评估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注意到学科的多样性,不再用一套标准评估所有的学科,这是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建设规律的。二是把人才培养放在大学学科评估的核心位置,重视对人才培养条件、质量及毕业后发展状况的评价,切中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对于大学学科建设有重要引导意义。三是融合了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学科评估的因素,如学科声誉的同行评价、代表性论文的定性评价等等,国际可比较性越来越强。四是在评估过程中促进学科参与和对话,评估从过去的“背对背”转变为现在的“面对面”,改善了评估机构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模式。
如何看待此次评估?如何打造一流学科?2月份,本报记者来到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与这些高校一级学科部分学科负责人进行了对话。
从学科评估看学科建设,这种“质量体检”给我们怎样的启发?记者采访了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宋永忠。3月19日,本报高教周刊推出《从学科评估看学科建设:比名次更重要的是内涵》。相关报道见3月19日第5版
6.试点学院
试点学院改革项目是高等教育领域推进和深化综合改革的标志性项目。2011年,教育部宣布开展试点学院项目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并将其列入国家教改办重点推进的20个重大项目之一。当时从高校和咨询委员会专家推荐的55所高校中初步遴选出26所高校。后经过科学论证和完善方案,确定在17所高校内部各选择一个学院,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特别实验区”。本报独家推出“试点学院改革进行时”系列报道。
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仅仅推进单项改革,已不能解决好其自身发展和外部需求的诸多问题,必须以“综合改革”的思维和推进方式,来破解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学院就是一项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系、部)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
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就学生招录与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遴选评价制度、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等四个方面向各学院提出了改革要求,并给予24项支持性政策措施。
各试点学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实施可并轨的“AB轨”制。“A轨”岗位采用现行的学校考核和薪酬体系;“B轨”岗位的考核在“入门门槛”的基础上,增加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标志性成果,设置增量薪酬,实行年薪制。“A轨”教师如果聘期内完成了“B轨”岗位所有考核任务,经学院考核聘任委员会研究,可在聘期结束时补齐“B轨”待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实行“选、育、评”综合体制改革。学院秉持“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促进公平”的选拔理念,推行多元选拔录取机制。学院设立了“三三制”自主招生委员会,建立了全过程跟踪的多元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选拔具有良好数理基础和航空报国情怀的学生。
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学院建立教师全球招聘、人才引进第三方评价和“一人一价”、“按水平定薪”制度,学院与高层次人才签订包括工作任务和职责在内的个性化协议。相关报道见5月6日、13日、20日第6版
7.大学章程
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日前拿到了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这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核准的第一批高校章程。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章程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后,教育部连续三年的工作要点均对高校章程制定工作进行部署,并于2011年11月28日以教育部第31号令的形式颁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当前,大学章程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显学”——政府重视、学校重视、学者重视,进而成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突破口”。
大学章程制定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最核心的问题?一个是共性,另一个是特色。高校章程的特色,主要不是把关于教师和学生的章节放置在什么位置,也不仅仅是写了多少有关条款,关键是要体现大师成长的规律,体现学生成才的规律。大学的特色实践是在一些共性中寻求提升或突破,从而形成特色。一是寻找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的更好、更适合的方式。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高校实践及大学章程必须遵循的共性。二是探索解放院系生产力、释放师生创造性的更有效机制。
从10月14日开始,伴随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公开征求意见,一直到6校拿到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本报连续10期推出“聚焦大学章程”系列报道,这组讨论得到学校领导和专家的广泛参与,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热点、难点话题进行了有效引导。相关报道见10月14日至12月22日高教周刊第5版
8.大学语文
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媒体广泛关注。
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温教授200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这两年很多时间住在济南,也为本科生上课。同时接受教育部委托,出任小学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邀集60多位专家做这项工作。
温教授表示,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定位不能太高、太实,应当想办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把中学阶段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只要喜欢读书,逐步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就好办,语文素养就可以在今后长期的自学过程中得到提升。
本报还约请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曹卫东、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周宪等撰写稿件。这组稿件围绕着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第一,大学语文从必修到选修,是否意味着大学语文,甚至是母语教育的边缘化?第二,大学语文的根本功能是提高汉语写作能力,还是增强思考、阅读等基本素养?第三,如何看待此前的大学语文改革?大学语文该怎样改才更有效果?对今后的大学语文改革有何期待?
专家表示,大学语文成为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但目前这门课的确困难很大,状况堪忧。若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学校要重视。二是这门课不能讲成“高四语文”。三是鼓励大学中文系各个学科的教授带头教大学语文。四是鼓励大学语文教材的良性生产。
《对话温儒敏教授:大学语文重在语文素养的培育》、《大学语文:怎样减负增效》等文章,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转载。相关报道见11月25日至12月16日高教周刊第5版
9.课堂革命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开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自今年2月25日起,本刊推出了“聚焦课堂革命”系列报道,介绍了9所高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
西南政法大学探索“多师同堂”协同教学,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三位以上教授同台授课,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间的“博弈”互补,促进师生间交流互动,倡导开放教学,强化学生的过程参与。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经”,文献阅读为“纬”,融会讲评、论辩、讨论等多重环节,达成师生间交流互动,实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至今为止,西南政法大学全校多门课程开始全面推广“多师同堂”协同教学。
济南大学创建了全面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构建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职业方向课程”的多元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有机结合,多学科课程协同育人,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面协同教学是教师、学生等相关人员以及学校与其周围社会组织之间利用各种合作、交流方式进行互动的教学形式的统称,具有系统性、接续性、涵容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这一模式并不限于某个局部的协同,而是在开放环境下的全面协同。
谈到课堂革命,不能不提慕课——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已然成为2013高教一大热词。慕课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大学发起,短短一年多时间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今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正式加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美国“在线教育平台”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加盟高校也借助加入edX在线教育平台的契机,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在大规模在线教育可能引发的全球高等教育深刻变革中,我国高校也以自己的方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6月26日,继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陆续上网200余门课程之后,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正式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共同构成了我国开放课程。“爱课程”网正在逐步成为集优质课程资源展示和学习的我国在线教育平台。相关报道见2月25日至4月22日高教周刊第6版,8月5日第5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