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岂之,1927年生,江苏南通人,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长期从事人文学术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1949年受侯外庐先生影响,开始步入中国思想史研究。1950年北大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52年起在西北大学任教,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担任侯外庐先生的助手,参加学术研究。

    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学风委员会主任,《华夏文化》(季刊)主编。 

    参与主编《宋明理学史》等,自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中华人文精神》、《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六卷本)、《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本)、《张岂之学术自选集》、《乐此不疲集》、《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大学生要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读一些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从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教育。”4月14日,应东南大学邀请,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张岂之先生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的报告。本刊今天刊登张先生的报告,敬请关注。

    ■张岂之

    在这春光明媚的时候能够有机会到南京东南大学参加《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学术活动感到荣幸!

    《中国教育报》这个活动第一站放在东南大学是非常恰当的。东南大学在探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好的历史传统,1922年,东南大学的吴宓先生在当时的副校长刘伯明的支持下创办了著名的《学衡》杂志,在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从《学衡》杂志上可以看到,在90多年前就刊登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力求探索怎样把国学与西学的优秀文化成分融合起来,它的基调在今天来看也没有过时,我很受感动,也很受教育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今年4月1日,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大学来讲,纲要明确提出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的理解是:大学生更要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读一些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从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教育

    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今年2月24日,他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这样说:“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离开这个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斩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里站稳脚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

    今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召开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中法两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国度,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中国的诸子百家学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诸子百家的“家”就是学派,形成了学派,有理论、宗旨、传承。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写了《论六家之要旨》,讲了六个学派的要点:阴阳家认为宇宙的根本力量在于阴阳的交流和相辅。儒家在中国历史上传承、创造中华文化,贡献很大,司马迁称其代表人物孔子为“至圣”,他在《史记》里写了孔子弟子列传。墨家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名家,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逻辑学家,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系统的关于逻辑思想的研究和传播。法家主张以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道家创始者是老子,发展者是庄子。除了这六家,到西汉时期有人主张增加农家、杂家、纵横家、小说家,这十家号称“百家”。百家争鸣的形成反映了中华文化原创性文化的形成,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基因。

    我今天想着重介绍四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希望由此引起同学们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读老子:感受探索宇宙和人生大智慧问题的勇气

    老子姓李名耳,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老子曾经担任过东周王室管理图书的工作,学问渊博,思想深刻。他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名著,叫做《道德经五千言》,简称《老子》书,总共五千字。老子有智慧、有勇气、有能力去探索世界的本源。

    老子认为千变万化的世界有一个来源,名叫“道”,人们看不清“道”是方的还是圆的,也看不清楚它的细节,它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不用神,不用“上帝”,也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去说明我们的现实世界,而是用“道”去说明,用智慧去把握世界的本质与来源,这是一个很深层的精神追求,这是中国哲学的开端。“道”如何转化为千变万化的世界呢?《老子》书说“道法自然”,“道”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纷纭复杂的世界。这反映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探索大问题的伟大民族。

    老子还探讨了“道”是如何运动的?他认为“反者道之动”,“道”总向相反的方向去运动,最终回到它最初的起点上。“反者道之动”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深刻的辩证思维。强与弱,大与小,远和近、生与死、祸与福都在转化中。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才是人对“道”认识之后应当采取的一个态度:指任何事情不要武断,条件不够不要强求,不要妄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老子提醒,一旦认为自己到了“顶点”就很危险了,“物极必反”嘛!你的学问越大,你应该越是谦虚,不要把事情做得绝对化。

    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要人们把眼睛向低层去看,向民间去看,“以百姓心为心”。老子讲“上善若水”,还指心还要像水那样清澈,交朋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语言要像水那样真诚,办事要像水那样清晰,正因为像水那样,所以它能够成功。    

    读庄子:感受人生的哲学,获取精神的力量

    老子之后的战国中期产生了一位大哲学家,也是中国文学的先驱——庄子。庄子的书有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是庄子自己写的。庄子书说的故事,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学道理。

    例如“朝三暮四”的故事就是庄子为了提醒世人,不要只看到差别,还要看不同事物的同一性。庄周梦蝶则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为客体。人有的时候是主体,有的时候是客体。庄子还说,秋天水涨,百川流入黄河,河神很高兴,自以为天下第一。他顺流东行,到了北海,不见边际。他这才醒悟,对海神说,我看到你是这样广大无边而难于穷尽,如果我不到你这里来,坐井观天,我肯定会被理解大道的人所耻笑呀。因而人应当不断追求与“大道”的合一,千万不可坐井观天。庄子还提醒世人: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人停止了对“大道”的追求,那就是“心死”了,值得警惕呀!

    读孔子:感受仁爱精神,明晰“君子”之意

    儒者是春秋时期对西周的礼制十分熟悉、深有感情的那些人,他们对西周礼乐文化身体力行。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

    西周时代,“官学”以吏为师,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使其拥有知识文化,从而世代做官的。针对此,孔子挺身而出,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不分贫贱亲疏,都可以受到教育,打破了西周以来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诸子百家的人才做了准备。孔子作为中国教师的代表当之无愧,后人要继承他这样的精神。我认为应该把孔子的生辰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作为后人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私学的老师的纪念。孔子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他说自己15岁志于学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很高的人生境界了。

    办好教育一定要有好的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为有道德修养、有文化、有理想的“君子”。“君子”有道德修养,有文化修养,也有理想。孔子引导学生们做君子不做小人,产生了巨大的思想文化影响。

    孔子还把西周以来的文化典籍诗、书、易、礼、春秋进行了整理,作为教科书,使它们流传下来,教育后代。他对“五经”加以整理,提炼出“仁者爱人”的做人准则。

    什么叫爱人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250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代代辈辈能记住的一句话,经过努力就能够办得到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觉得要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起,不断提升自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