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第二个层次,你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自己想发达,也要让别人也发达,这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孔子想的不只是他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第三个层次则是孔子回答他的学生时所说:一是“老者安之”,希望在社会上老人要得到照顾;二是“朋友信之”,朋友之间要讲究信用,讲究友善,诚实相待;三是“少者怀之”,使少年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些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采访人们对家训、家教的看法,起了很好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上,要讲仁义礼智信。

    读孟子:感受“民本”与人性,让内心更加坚强

    孟子和庄子同处战国中期。孟子对梁惠王说,老百姓如果没有恒产,就不会有恒心,很难安定下来。要统一天下就必须让百姓有固定的收入,能够赡养他的父母,抚养他的妻儿。孟子建议分给每家农户5亩地,四周再种上桑树,这样50岁以上的人就有棉袄可以穿了,70岁以上老人可以吃上肉了,这还不够,还要开办启蒙学校,让少年儿童都能够读书。孟子提出的政治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中国古代宝贵的“民本”理念。

    孟子怎么看人性的问题?孟子说人性和兽性差别就那么一点点,就在于人有而动物没有,只有人性还不够,还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把先天的人性发扬起来,使之巩固。孟子认为,人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是只有善的人性是不够的,后天的教育是不可少的。  

    孟子还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使人沉迷不醒,忧患使人头脑清楚,奋发有为,因而君子应当有忧患意识。由此他归纳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人们在克服困难中变得更加坚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先哲早已离开世间,但是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成果依然存在。

    在我国,从西汉时起建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共同文化体,即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学习,构成中华文化的整体,构筑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体现出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中华儿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从自己的精神家园中找到克服困难和奋勇前进的力量和智慧。中华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我们还要有鉴别地汲取人类的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深沉精神,感受深层的精神追求。

    东南大学从1922年《学衡》杂志创办,具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我建议东南大学的同学们把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群:

传统文化的亲和力要落实到行动上

    很高兴再一次有机会能够亲耳聆听张先生的讲演。有一个概念叫做“仁者寿”,过去讲人生七十古来稀,张先生已经是八十又七,依然非常健康,思路非常清晰。张先生为什么能够达到高寿而健康?就是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很好的把握,来处理他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多种变换。

    张先生今天讲演的题目叫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传统和现代的亲和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人说它常常落在纸面上,在古籍里面。但是我们今天要通过对亲和力的认知,把它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里,落实到行动上。

    今天张先生重点讲的是儒道两家的各两位重要代表、四个人物: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有很多精彩的观点。经典为什么是经典?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这种体会也和你人生阅历的增长,年龄的增长以及对世界的观察、能力的提高相联系。进入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的文化主流渐渐成为三个流派:儒家、道家和佛教。习主席在法国讲演的时候也提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听了张先生的讲演,我感到大学传承文化传统,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读一些文化经典。先生今天的讲演以历史学家的深厚、以哲学家的高远、以演讲家的雄辩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与魅力以及当代的价值,也对在座的学生提出了深切的期望。

    【链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摘自教育部网站 2014年3月26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