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朴: 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其实,庞朴倡导“一分为三”,偏好方法论的研究。十年动乱期间,庞朴深感中庸至德之可亲可贵,并亲历了“民鲜能久矣”的可叹可悲,于是有了认真看待“中庸之道”的酝酿,在1981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了震惊学界的《“中庸”平议》一文。1984年,《儒家辩证法研究》出版问世。书中从辩证思想角度对仁义等的解说,对儒家“一分为三”方法的揭示和分析,都以其敏锐而平实的学风,博得海内外学者的赞誉。

    庞朴深深相信,中国文化体系有个密码,就是“三”。于是便用这个密码去开中国文化宝藏之锁,也用开了锁的宝藏文化来反证密码之存在。如《解牛之解》、《相马之相》等。古稀之后,庞朴开始对“一分为三”给出理论上的说明,于是有了《中庸与三分》等尝试。2001年,他开始撰写《一分为三论》,2003年出版,给“一分为三”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庞朴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同时又是三分的;统一是三分的统一,三分是统一的三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密码也正是一个‘三’字。”这种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圆融”。人类主观世界里的根本分歧,是在圆融的三分一统和僵化的二元对立两大观念之间。

    对于这种“一分为三”的思维,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例如,在经济工作中有所谓“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和“抓而不死,放而不乱”者,便是经济工作中运用二分法还是三分法的不同情景。

    庞朴还用中国诡辩派的“鸡三足”来解释三分法。诡辩派的“鸡三足”说,听来似乎是一种奇谈怪论,其实并不是说鸡真有三条腿。而是说,鸡有左腿,又有右腿,两个对立的腿到一起以后,它们之间一定还有一只看不见的足,在指挥着左右两个看得见的足,所以是“鸡三足”。

    而怀疑三分法说法的,则会举例说黑白之间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空间分四正四维等,因此应该是多元的或多分法。其实,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的分类。其根本的盲点在于把现象当做了本质,须知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对立统一的。

    “庞朴就是会猜谜,他已经猜出好几个谜了”

    庞朴从小有很多玩趣,但最令其着迷和怀念的则是猜诗谜。猜诗迷,就是把一句诗抽掉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组,然后提供几个类似的字或词组,让你去猜,测验你的文史知识。不过,猜的同时要押上货币,押对的赢钱,押错的输钱。这种似赌钱又不是赌钱的游戏,庞朴回忆,对大家的文化修养还颇有点帮助呢!并感叹,现在很少有这种寓文化学习于娱乐的活动了。

    没想到,庞朴把这种孩时的乐趣用到了他后来的学术研究中,而且收获颇丰,《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古谜》一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批先秦文献,庞朴从《文物》上读到了有关马王堆的简报后,指认出其中有属于思孟五行学说的篇章,并将其整理校注命名为《五行》。文章证明,马王堆帛书所谓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即荀子《非十二子》中指责的子思、孟轲所造作的五行,从而解决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谜团。

    不过,文章写完后并没有立即发表,而是放在了抽屉里,一直到“四人帮”倒台。之所以不发,是因为当时正值“批儒评法”的影射史学肆虐时期,人们对于儒学唯恐避之而不及。然而这却不妨碍庞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四人帮”倒台后,庞朴才发表此文。庞朴此举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使沉寂了两千多年的思孟五行古谜,因之得以迎刃而解。

    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出版再一次震惊了学界。因为郭店楚简里有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这重新点燃了庞朴20多年前爬梳马王堆汉墓帛书时的好古之情,于是对湖北荆门郭店竹简进行逐篇研究,提出了儒家“三重道德”论、从心旁字看思孟学派心性说、“仁”范畴的演化等精辟见解。

    庞朴认为,郭店楚简虽然只有一万三千多字,但是意义却相当重大。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填补了孔子和孟子之间的空白。以前谈起先秦儒家就会谈到三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而实际上这三个人物只是三个点而已,孔子只谈“仁”,孟子谈“仁义”,那么怎样从孔子到孟子,孟子是怎样用“义”去补充“仁”的呢?实际上郭店楚简就从内外两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从孔子的“性相近”到孟子的“性善论”,从孔子“仁”到孟子“仁义”的提出,这两个过程在郭店楚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说,郭店楚简是联系孔子和孟子的一座桥梁。

    在郭店楚简里面,庞朴还发现了有大量带“心”的字,这个现象在以前没有发现,大家也都不知道。显然,这样一种研究“心”的潮流的形成,是为了回答如何从人道到天道的问题。具体讲,郭店楚简里有一篇《心之命处》,其中有个重要的命题就是“道始于情”。以前大家一直觉得儒家思想认为人心是善的,人情是恶的,现在发现了“道始于情”,如果“情”是恶的话,那么“道”也就是恶的了。所以从“道始于情”看,儒家对“情”应该是肯定的。汉代以后,一直到宋明理学,实际上都是反对“情”的,而郭店楚简正好帮助解开了这个结。

    正是因为庞朴解开了这些谜团,很多人惊讶不已。有一次,庞朴在北京参加一个会,在从住的地方到会场的路上,碰到了几个研究生,只听他们说:“庞朴就是会猜谜,他已经猜出好几个谜了。”他们不知道庞朴就在他们背后走,结果回头一看,很是尴尬!

    生活中的庞朴:极高明而道中庸

    今年85岁的庞朴,如今已是蜚声国际的学者,中华文化研究领域的大家,其学术成就令人仰止,哲思高明令人莫测。然而,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普通老先生,不过这可不是平常所理解的普通,而是经高明而后返回到中庸的普通。“庞先生是一位真正能够将所学与生活融于一体的人,他的生活看似平常,实则不然。”庞朴的学生、山东大学教授冯建国说。

    在外人看来,庞朴的生活似乎很简朴,生活中的饭菜也是朴素得很,吃的都是市场上最普通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什么的。庞朴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规定:每一两个星期才打一次牙祭。这给庞朴的身体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老年人整天担心惧怕的“三高”问题,从来没有发生在庞朴的身上。可以说简朴的后面却不简单。

    庞朴生活中有一个爱好就是看报纸。有一天,他递给来访的学生一张报纸,说:“你看一下报纸中这些美术作品有什么问题没有?”这位学生接过来左看右看,始终没看出什么问题来。于是,庞朴指着其中的一幅画说:“你看这幅《荀子祭酒图》,画面上的几个人在举杯畅饮,根本不像荀子在讲学,祭酒可是今天所说的老师。这幅画本应展现的是荀子作为当时稷下学宫的学术领袖的风范,然而却被画者理解为一种喝酒畅饮的活动,实在不应该!” 

    庞朴在学术上非常重视文献基础,这是众所周知的。有一次,庞朴在住院打吊瓶的时候,突然对来看望的学生说道:“闲来无事,我给你们上堂课吧,教你们怎么阅读古文。”结果,当场把学生们给愣住了,没想到穿着病号服、躺在床上挂吊瓶的先生要现场开课。庞朴说:“你们知道《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段话吧?……”学生们围在旁边认真听讲起来。没见过这场面的医护人员及其他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一时成为病房里的一景。

    庞朴还曾因身体乏力等问题住过几次医院。同医院打交道多了,庞朴发现中西医在治疗方法上有着根本的不同,于是,他给医院也下了个诊断:“中医是治病的人,西医是治人的病。”用简单的一句话,将中西医的本质区别指了出来。在同老中医交流自己的病情时,庞朴说自己的感觉是“麻而不木,肿而不胀”。大家知道,麻过了就是木,肿大了就是胀,庞朴对自己病情的描述真可谓精准。

    庞朴在生活中始终将学术和自身合二为一,气象不凡,却又简朴如初,而这恰是那个“三”。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庞朴其人其学的最大特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艺术视窗     下一篇: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