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民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代表作为《孝与中国文化》《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

    民众是国家与政治的根本和基础,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政治活动的目的与价值。弘扬重民本思想要求干部进一步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促进民众利益的实现,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执政水平。

    ■肖群忠

    所谓民本,是指中国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民本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其基本理论主张是民为国本、本固邦宁,在实践中表现为用利民、养民、富民、教民等手段来进行统治。重民本是中国优良政治传统,是政治活动最终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天下大治的根本。

    民本思想肇端于儒家所崇奉的“三代之治”,即夏、商、周时期的“重民”“保民”意识,“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人君只有爱民、利民、取信于民,统治的根基才能牢固。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修己以安百姓”,他还指出,“宽则得众”,强调对民众要宽容,实行保民、惠民、富民政策。孟子对民本思想做了系统发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并得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的结论。荀子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不仅用“舟”与“水”的关系比喻君与民的关系,而且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将君与民的关系提升至“立君为民”的高度。

    墨家的伦理目标是兼爱,爱的对象是天下民众,爱民的具体表现就是利民。董仲舒主张“不许官吏与民争利,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唐太宗鉴于南北朝长期分裂和隋短暂统一的历史教训,接受了“载覆论”,形成了一套养民、安民、保民、恤民、治民的治国方略。到了明末清初时期,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更是肯定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地位。实际上民本思想不仅是思想家们的核心政治理念,更是很多清明的政治家所奉行的执政理念与政治实践,如范仲淹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着古代官员的政治担当意识。

    尽管民本不同于民主,但民本中包含有一定的民主性因素,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均以人民为国家政治之本,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均以民意作为政权之基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周书·泰誓》),这句话体现出统治者是高度重视民意的。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均强调重民、爱民、保民。当然,民本与民主二者分别产生于中、西两种文化传统之中,民本思想强调君主或官吏要“为民做主”,而民主思想则强调“由民做主”,这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治理模式。梁启超先生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中,对照西方民主的“民有、民治、民享”,分析我们的“民本”概念,他认为,民本思想不具有“民治”理念,而有“民有”“民享”的内容。这准确地说明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是说,二者在承认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执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惠及民众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主要区别在于达到目的的手段是“民主”还是“为民做主”这种治理方式上。

    重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何在?

    第一,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政治是管理众人的事情”(孙中山语),政治活动离开了民众,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仅失去了根基,而且也会迷失目标和方向。因民而有政治,而有官员,而有管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人民负责,是执政者政治觉悟的高度体现,也是一切政治活动的最终根据与目的。

    第二,可以进一步强化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执政道德责任感。民众不仅是国家与政治的根本和基础,为民服务更是一切政治活动的目的与价值。“为民做主”不是要做人民的老爷和主宰,而是要为民生、民利去努力工作,为人民大众谋利益。民本思想中的“为民做主”意识,实际上是古代官员一种政治道德责任感的体现,是自古以来的优良政治传统,应该发扬光大。弘扬重民本思想要求干部进一步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第三,可以促进现代民主建设,密切干群关系,提高执政水平。如上所述,在重视民意、了解民情方面,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实际上是一致的。我们党历来重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注重密切联系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等工作方法。坚持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有力法宝,干部树立重民本意识,必然会密切干群关系,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促进民众利益的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而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执政水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