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 示范建设润校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1年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提出:支持1000所办学定位准确、产教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紧抓机遇,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重点,以创新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加强队伍建设和完善内部管理为保障,进一步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历时两年的建设,为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双主体一体化”为主线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自上而下积极探索,依托江苏地质职教集团,以校企融入式合作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关键,创新形成“双主体一体化”的学校主体性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全方位、多维度深度融合,共同破解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习等方面的发展难题,较好地实现了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两项重要职责。

    各专业源于此却不拘泥于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岩土工程勘察与施工专业建立校企“双循环工学交替,多平台促进人才成长”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四同步”,即学校为企业培训职业人才,企业为学校培训“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训同步;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标准同步;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实习与企业生产同步;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教学管理,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同步。又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以“模块化教学+校内实践+短期校外”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形成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校企“互动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再如,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以PLC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面向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等主体岗位,将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构建“21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紧扣“五对接”,即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能力、素质教育、创业实践教育为核心,构建“文厚、技湛、商慧”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校企融合做优做精做强

    “二元共培”彰显特色

    校企融合、合作共建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通过“二元共培”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双师”教学团队,培养教学名师;打造推进行业、产业发展的精品课程;形成保障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适用、能用、好用、耐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校以职教集团为纽带,联系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信息互通机制;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52门,形成共建共享数字教学资源机制;校企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订单班”、“冠名班”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形成校企共培共赢机制。示范校建设期间,新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南京十四所、江苏舜天海外国际旅行社等56家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7个,新增10个集产学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室。如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基地引入先进的BIM技术,以4D数字模拟呈现建筑施工、建设进度、建设资金、各种资源调配以及建造的过程,集真实性、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全方位了解建设的过程、资源及进度要求。2012年,该基地被评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江苏省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研究基地。

    多角度拓宽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提升学校持续发展源动力

    学校要发展,师资必先行。国家教育部门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七项重点任务包括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各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教师这一主体。可见,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直接渗透到“示范校”建设的各个层面、各个过程、各个方位。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责任关怀、德技并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德育教学团队结合职校生实际,构建青少年成长教育、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等特色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同时,学校还主编“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主持完成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专题方面的省级课题4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研究与实践》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示范校师资建设造就1名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1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学生助教”有效助推育人质量提升。所谓“学生助教”即挑选技能水平高、理论知识扎实、综合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教学。两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构建了从课程、年级、专业、技能大赛到顶岗实习的五种递进式学生助教模型:基于专业实践类课程,形成“助教—尖子生—组长—成员”链式教学模型;基于技能培养时序性,构建“灰领—蓝领—深蓝”阶梯式教学模型;基于数字化校园基本技能要求,通过第二课堂学生助教制和导生制,共同构建辐射式教学模型;基于技能大赛,上届国赛、省赛获奖选手成为本届大赛助教,形成塔式教学模型;基于顶岗实习,实习返校的学生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协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形成锯齿式教学模型。一变十,十变百,助教模式为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顾吴华等一批助教脱去了学生的稚气,成为学校发展的后备军。2012年以来,学校师生荣获国赛金牌3枚,银牌1枚,省级技能大赛金牌31枚,银牌28枚;学校获“高技能人才摇篮奖”。2013年,学校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竞赛系列活动中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7名;在第九届CaTICs高职组CAD技术竞赛中一举夺魁,获团体赛全国第一;5名同学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集训队。   

    构建网络空间教学平台

    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成为学校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坚持“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创新仿真实训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开放、互动、透明、安全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建设目标,从空间结构、接入环境、支持服务、用户能力等4个维度制确定“人人通”建设框架。空间教学让课堂由平面变成立体,让课本由单一变得生动,不经意间也改变了教师的授课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校与江苏电教馆、江苏三源公司、南京五十五所联合组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试点团队,对实验实训室进行数字化改造,开发“人人通”应用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学校选定5个班级,245名学生、25名教师先行试点。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库、教育网、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组织师生深度参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知识,下载相关资源,使学生既开拓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教与学模式的改变让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校园环境成为了现实,成为了助推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引擎”。

    打造示范建设亮点

    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彰显特色,突出亮点,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成为学校示范校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两年来,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提高,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全省乃至全国同行的关注。

    开展师资培训,做同类院校的排头兵。学校与中建八局三公司合作,承担教育部门中职建筑类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该项目被评为2013年省级优秀培训项目。成功组织2013年暑期中职土木水利类人才培养方案及精品课程研训项目,来自全省各个职业学校的30余名教师参加本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发挥专业优势,做示范建设火车头。作为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全国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专业协作组组长单位,学校引领全国13所兄弟学校,完成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10门核心课程1252个积件、1111个电子教案、3115个测试练习题、10门课程教学大纲、21个行业标准文档、30个实训项目方案、35个教学案例、30个考核试题、4个技能竞赛方案的制作并在全国职业学校广泛使用。牵头编制中等职业学校《岩土工程勘察与施工》、《国土资源调查》和《地质与测量》等专业教学标准,其中《岩土工程勘察与施工》教学标准被国土资源部门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列为其他7个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样本。

    带动边远地区,做职业教育传播者。自2010年起,学校承担西藏中职班培养教育任务,其首届毕业生已经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先后支援西藏拉萨第二职业学校、新疆霍尔果斯职业学校建筑类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同时,还面向甘肃天水职校、新疆克州职业学校开展骨干教师培训进修培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