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旋律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 王定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有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一、立足时代特征,大力弘扬学校德育主旋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回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提出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灵魂和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意见》是自2004年贯彻中央八号文件实施意见以来,教育部出台的又一个中小学德育的综合性文件,标志着中小学德育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旋律。

    二、突出五个重点,努力打造学校德育升级版。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引导学生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重点抓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一是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

    二是突出公民意识教育。《意见》专门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反映了对于个人与社会良性关系的高度关注,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是突出生态文明教育。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必须依靠我们每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际行动。

    四是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自我,挖掘心理潜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五是突出网络育人功能。网络是“双刃剑”。教育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正确处理好个人和网络的关系,能极大地丰富学习、生活、交往,享受方便、快捷、高效。

    三、推进三项改革,着力提升学校德育有效性。一是改革学校育人模式。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把握德育规律性的前提下,积极构建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全面育人的立体化德育体系,注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是改革德育方式方法。突出实效性导向,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强调知行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

    三是改革德育治理结构。改革评价制度,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加强督导检查,将德育工作纳入到教育综合督导和责任区督学工作范畴。突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在学生道德培养、特殊群体关爱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期待顶层设计带动基层创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研究员 邓友超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判断一个政策文本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新不新、深不深、科学不科学、管用不管用。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认识《意见》的新颖性。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见》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它在第一部分从德育内容角度提出了“五个加强”,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非常密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告诉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在多元中立主导。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理解《意见》的深刻性。从《意见》内容来看,改革思想贯彻始终,改革举措重点突出。《意见》立意是“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时代性是说德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规律性意味着德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自身工作规律。改革举措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二部分的“四个改进”上,即改进课程育人、改进实践育人、改进文化育人、改进管理育人。在改进课程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在改进实践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改进文化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在改进管理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在遵循立德树人规律中把握《意见》的科学性。立德树人规律,首先就是时时处处想到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立德”要有活动设计。好的德育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各种活动设计。《意见》设计了10余种活动,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三爱”活动,举办中小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等。有了这些活动设计,各地各校就有实践抓手和载体了,就有可能形成德育特色了。

    在总结政策执行经验中判断《意见》的实用性。《意见》管用不管用,关键看它内容有没有“硬招”和支持条件。《意见》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健全来提升约束力的,共涉及8个方面,从内容上保障《意见》成为一个管用的政策文件。

    《意见》是一个综合性文件,涉及的有关内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师德建设等,都有专项文件。有刚刚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有《意见》提及的之前出台的若干文件,这些共同构成了立德树人政策体系。

从细节入手培育核心价值观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刘长海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加强德育载体建设,改进方式方法,从细节入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见》对于各地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提出“课程育人”概念,推动中小学各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意见》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科统筹,落实全科育人理念,提升综合育人效果。

    二、重视学生道德体验,大力建设德育实践平台,优化校园育人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实践平台的搭建,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协调同伴关系、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要求加强德育领域的家校合作,鼓励家长适当放手,让学生学会为家庭做贡献;要求学校主动联合当地社区、社团、企事业单位,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服务他人。

    三、创新德育管理,求真务实,促进指导意见落地生根。德育管理不仅要指引方向,阐明目标,构建德育工作的基本格局,还要针对一线实际提出明确要求,解决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实问题。

    《意见》在促进指导意见落地生根方面提出了若干具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比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加强班主任培训,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等等。

    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严峻挑战,如成人社会的道德失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人口流动给随迁子女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带来的特殊困难,需要大胆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尤其要在教师队伍中公平分配德育责任,以德育导师制等来落实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和指导。就德育导师制而言,在全面推行前还需要加强探索,提出完善可行的方案。

让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生活

江苏省口岸中学校长 封留才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我认为认真贯彻《意见》,应当把握以下几条重要原则。

    一是要将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是要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首先,拓宽培育平台。《意见》倡导搭建课程、实践、管理和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主张学科德育统筹,推动实践体验感悟,明确全员育人职责,实现以文化人目标。应该说,这一平台设计很接地气,针对性、操作性、渗透性都很强。其次,创新方式方法。《意见》提出要加强载体创新、方法创新,不能靠“强制性”、“填鸭式”灌输,要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再其次,形成推进合力。要坚持系统实施,谋求合力驱动,学校要主动联系家庭、社区,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教育合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