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内涵发展路 一秩立德育人情
十年前,全市上下期盼已久的枣庄学院创建成功,成为枣庄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2004年5月17日,国家教育部门下发通知,正式批准枣庄师专升格为枣庄学院。枣庄学院的成立填补了枣庄市没有本科院校的空白。从此,这所肩负着责任和重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院校开启了崭新的征程。
2013年5月,枣庄学院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这标志着枣庄学院本科教学水平达到了教育部的要求,实现了由“名”到“实”的蜕变,内涵发展跃上一个新境界,枣庄学院实现了华丽转身。
从2004年至2014年,枣庄学院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弦歌不辍。“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眸十年历程,学校围绕“内涵发展”这条主线,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框架基本确立,成为一所卓有特色、质量优良、声誉渐隆的地方本科院校。
升本十年固然精彩,下一个十年又如何再创辉煌?枣庄学院又处在一个新的坐标节点上。
如何继往开来?枣庄学院党委书记胡小林面对全校师生讲的这样一番话,也许是最好的回答——“升本十年要总结,在总结中探寻发展之道,凝练学院精神,以发展成就和学院精神凝聚力量,提振信心。下一个十年要深化改革,在改革中激发内生力,以内生力铸就竞争力,以竞争力赢得美誉度。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转变,我们要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扭转华而不实之风,以壮士断腕的果敢破除畏首畏尾的思想,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摒弃明哲保身的思维,以时不我待的急迫感割除观望拖沓之弊。”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确立转型发展新理念
枣庄学院升格伊始,学院领导班子便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高瞻远瞩规划蓝图,顺势而上谋求发展,围绕“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如何保持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在全校开展了“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学校认真分析了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找出了枣庄学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清自身在全国高校特别是在地方院校中的优势和差距,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内涵提升、质量立校;科技强校、服务地方;错位发展、特色办学;扩大视野、国际化办学”的办学理念。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把枣庄学院建成“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异、效益显著”的综合性地方大学的发展目标。确立“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发展定位。在四个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一是学科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群对接,形成了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二是学业课程群与职业岗位群对接,形成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对接,形成了接地气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生态。四是国际视野与协同创新对接,形成了校政行企四方联动的开放办学机制。
2013年4月12日,国家教育部门领导、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在视察学校时指出:枣庄学院“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方针正确,“改革创新、内涵提升”的路径可行。
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开启人才培养新模式
针对“新建地方本科学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枣庄学院提出了“加快培养煤化工、机械与装备制造、电子与电气、信息技术、食品技术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的专业建设目标,提升改造传统师范类专业,拓展建设应用型专业,扶持建设特色、优势专业,探索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新体系,体现学校与区域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有5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校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确立了“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全面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平台加模块”设计,打造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应用技术平台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创新,带来了枣庄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而稳步的提升,近三年,考研录取率分别为35.68%、35.64%和35.37%,多人考入英国、法国、韩国知名大学,考入中国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5”、“211”院校的人数均超过50%。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电产品设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中,共获国际奖励3项,国家奖项122项,省部级奖项373项。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情况也十分看好,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2.23%。学生综合素质和升学、就业态势的良好发展,使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2013年46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生报到率达到97.6%,创历史新高。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提升科研和服务地方水平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引进和稳定上,加大投入,既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也提高其待遇,有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造就了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专任教师中现有教授59人、副教授192人,博士、在读博士110人、硕士500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优秀教师3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获得者9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21人,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1人。
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学校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高层次课题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0余部,其中SCI、EI、ISTP、CSSCI收录400余篇;取得鉴定成果300余项,获得专利成果60余项;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65项,其中曹胜强教授的著作《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荣获2013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文学院卢衍鹏副教授获2013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学校建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充分利用地方城市转型战略和发展煤化工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旧城改造与城市建设三大战役这一契机,抓住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等八大产业集群,以专业对接产业,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加强以服务枣庄支柱产业项目为主的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强化专业改造,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培养社会急需、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为枣庄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承担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项目达122项,获横向科研经费达1000多万元,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枣庄城市转型所需要迫切发展的煤化工、机械制造、高新技术等接续替代产业项目,以及服务业、旅游业、城市建设领域。学校先后成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院、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太阳能光伏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榴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校企共建的科研机构。
枣庄学院还通过“人文强市”等方式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176项,其中有68项以枣庄问题为研究对象。学校成立了区域(鲁南)文化研究院、墨子研究院、中兴文化研究院、资源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出版了《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枣庄卷)》、《运河文化研究丛书》、《台儿庄大战资料选辑》、《枣庄文化旅游》、《墨子大辞典》、《墨子研究论丛》、《墨子大全》、《墨子研究》、《墨子词汇研究》、《墨子读本》等著作。
以建设美感大学为目标,营造浓厚的大学人文氛围
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说:“一个真正有灵魂的大学校长会给大学赋予美感。”
大学的“美感”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不仅体现在校园建筑、环境等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大学精神和大学气质上。学校重视“美感”大学的建设,始终把人文关怀的诉求贯彻其中,以消解功利性对师生的冲击。
枣庄是墨子故里,学校努力挖掘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墨子思想的精髓——“兼爱、尚贤、博物、戴行”确立为校训,把“厚德、明道、敬慎、固本”凝练为校风,把“淳谨、修身、任重、致远”定为教风,把“志强、智达、言信、行果”定为学风,在校园里设立孔子雕塑、鲁南先贤群雕等,让学生时时刻刻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枣庄学院着力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把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与人文素质提高结合,把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质相结合,把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在一部分理工科专业开设中外文化精神课程,改进并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在文科专业开设科学素质课程或科学技术课程;为全校学生开设财经金融知识与实务课程,让学生通晓经营之道,以利于学生将来的创业;开设文化精神系列讲座,探讨四年大学生涯怎么安排、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将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合并为一门课,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以此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学校先后编写出版了《枣庄区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经济生活导论》、《中外文化精神》、《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等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