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芬芳记忆 奏响时代华美乐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所学校的校史,不仅记录了学校的建设历程和发展变革,成为学校最真实的历史见证和办学精神的美好传承,还能激励师生和后来者奋发向上。漫步美丽的一中校园,你能充分感受到一中校史教育无处不在,这所拥有悠久校史的百年名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示着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体现着校史教育的独特魅力。

    教育于环境建设之中

    走进漳州一中,沿着长长的校道斜坡前行,迎面而来的是一座极具历史特色的新华楼,鲜艳的五角星嵌在楼顶的墙面上格外夺目。它是漳州一中的标志性建筑物和办公楼。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聂荣臻、林彪、罗荣桓、杨尚昆等革命先辈们指挥下攻克漳州,东路军的司令部就设于此。漳州一中紧紧抓住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立足校情,于2007年在新华楼前广场重竖毛泽东同志的雕像。学校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雕塑因此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它们不仅沉淀着学校的文化传统,蕴涵着学校历史脉络,还成为学校文化象征的意义符号,成为学校的物质名片,形成意蕴明确,主题鲜明的红色校园文化环境。

    为了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导向作用,弘扬红军革命精神和历史伟人的求索意识,学校还把新华楼前的场地利用起来,将一些著名的校友简介、寄语以及充满爱国激情的校歌等刻在石头上,组合打造成石雕园。彭冲校友“沃土育英才”以及方毅校友的“更上一层楼”题词,无限风光——院士园,中流砥柱——将军园,在充满寓意、色彩各异的石头映衬下更加熠熠生辉。行地无疆——ZY雕塑园,“书写美丽人生”文化长廊,给人激励,奋人前行。

    在新华楼西侧,气势雄浑壮美的校史浮雕长廊和十大杰出校友长廊已经建成;朱熹讲学地——芝山书院遗址园也即将竣工。它们能使师生从中找到学校历史的轨迹、发展的成就和自己崇敬的楷模,进一步树立为科学、为国家、为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勇当时代弄潮儿的崇高理想与信念。

    寓教育于活动开展之中

    以活动为载体,是漳州一中积极开展校史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党员宣誓、团员宣誓、成人宣誓等仪式都在新华楼红军入漳记事碑、毛泽东同志雕像前进行,充分发挥校史的独特教育作用,使思想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更加多彩。

    在每天早上第一节课下课后,漳州一中广播站总是传出“芝山迢迢,芗水滔滔……读书革命共建我山河”的雄壮校歌。漳州一中校歌创作于1937年,它由曾担任过漳州一中校长的著名教育家王秀南作词、作曲家曾雨音谱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着良好的校史教育价值,是一套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德育教材。为此,学校不仅将校歌制作成石雕,还用不锈钢构件将校歌永恒镌刻在实验楼的墙上。

    漳州一中还鼓励教师将校史纳入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之中。《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开拓作文教学思路》、《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等校本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认识、感受身边的乡土生活,挖掘漳州一中的学习资源,陶冶师生的人文情怀。

    漳州一中通过创新校庆纪念活动,编订校友风采录、教师风采录,展示校友、教师风采,寓校史教育于校庆活动开展之中。在校庆110周年之际,漳州一中还开展“110篇作文赞一中”、“110件作品献一中”等征文活动,校友们积极撰写文章,创作作品,回忆芝山往事,酿就校史之甘醇,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学校举行的活动,处处体现校史教育的专属色彩。在活动之中,校史上的人和事、思想与精神,和着时代的步伐共奋进。

    教育于场馆建设之中

    历史记忆需要借助场馆的依托,方能更好体现它的作用。校史教育也不例外。

    漳州一中在校友楼修建了校史展览馆。馆内,一中百年来的成长与变化一一呈现。校史馆的建设,让人能直观、明朗地感受校史,感受学校发展的曲折历程与辉煌成就,感受“传承文明,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的延续,需要一代又一代漳州一中人的不断努力与奋斗。

    实验楼八楼是一中的校友文学馆、艺术馆和科学馆,校友文学馆、艺术馆展示校友在文艺领域的杰出成就。一幅幅苍劲有力的书法、精美绝伦的画作,使人在感受学校人才培养方面杰出贡献的同时,又能激励后学者学海竞帆,走向成功。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最常去的场所。1932年,毛泽东驻漳期间,从这里带走了一大批书籍,其中的许多书籍如《反杜林论》等,深刻地影响着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与构建。学校通过对图书馆一楼的改造,设置专区展柜,展示能体现漳州一中校史的优秀图书,如与红军入漳相关的红色书籍、乾隆时期的善本书籍、杰出校友的各类著作等,这些做法有助于漳州一中优秀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光大。

    教育于课程开发之中

    校本课程,始终是漳州一中校史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

    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漳州一中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比如,研究性学习课题《漳州一中防空洞探究》,为师生揭示出20世纪70年代那个特殊时期“备荒备战为人民”的时代气息,有助于广大师生了解历史大环境对学校建设的影响;《闽南文化习俗》课程,邀请相关校友就木偶表演开设专家讲座,让学生既能感受到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能体会到杰出校友对传承闽南优秀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实验楼后面,曾是三平祖师(即唐代高僧杨义中)信仰的发源地,其惩恶扬善、恩惠广济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为此,学校建设“净众寺(三平真院)遗址”园,并使其和立德树人、关爱他人的德育目标相互结合。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校本课程中,讲述了三平祖师为民免除疾病困扰竭尽全力而最终被民众供奉成神的文化历史,阐释了只有扎根于民众,才能为民众所爱戴的朴素道理,较好处理了校史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使祖师信仰和现代文化建设得到了有机融合。

    校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上的人和事,给人以亲切、自然和归属感,因此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价值与魅力。(杨振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