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揽全国前4名的金牌团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施剑松

    还是满分!团队里最后一个完成文化考核的廖欣恋走出考场,北京舞蹈学院附中4名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中国舞表演比赛的选手文化课考核一分都没丢。1个小时后,考场内传出比赛的最终成绩,4名来自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选手包揽了前4名,成为本次大赛最耀眼的金牌团队。

    记者的采访是在选手走出赛场等待最终成绩的间隙。在赛场外的一个角落,这个由魏伸洋、张翰、周栩、廖欣恋等4名选手和谭昊、陈萌、杨金卫、陈庆烨等4名指导教师组成的团队安静地坐在那里。从4月26日通过北京市选拔进入团队,到6月25日完成比赛,为了在舞台上最耀眼的表演,他们共同度过了两个月艰苦的备赛期。

    数字是枯燥的。为了提升旋转的控制力,选手们每天必须拿出1个多小时的时间不停地练习旋转;为了提升爆发力,男生必须每天练习500个深蹲跳;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成倍提高,从每周16节课涨到每周近40节课。

    “剧目表演的时间是3分钟,选手在这3分钟里需要付出的体力相当于围着操场跑7圈。”谭昊说,“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孩子的身体变成一种会说话的语言。比如魏伸洋演出的剧目角色是一个即将出征的古代战士,在表现这个形象的时候,同样是翻跟头,可能体操要求的是角度,而舞蹈需要翻出一种美感、一种弧度、一种英雄的气质。”

    为了让自己的身体会说话,表演孔雀舞的周栩特地到动物园里观察孔雀,举手抬头都在寻找孔雀的灵动;表演青蛙的张翰,为了找到青蛙灵敏的特征,不断突破自己爆发力的极限;表演罗妇的廖欣恋,已经熟知了这位古代美女的一切,课下练习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课上的时间。

    教师们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负责的选手,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都是以一个指导教师团队的形式在工作。陈萌说:“谁在某一方面强,就用这个强项辅导所有选手,效果要比单个教师个别辅导好得多。”

    “我们希望获奖,但获奖不是主要目标。”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副校长杨纳说,“参加大赛的过程,让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也让教师对教育的认知、学生对艺术品质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