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 区校一体 产教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地方高职院校,处于无锡高新区的核心位置。建校10年来,学院始终秉承“立足新区、依托新区、融入新区、服务新区”的办学宗旨,抢抓高职教育发展机遇,实现了由“零起点”办学到“双万人”(万人学历教育、万人技能培训)办学规模,再到“两高”(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三级跳”,实现了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互动。如今,学院已逐步形成了“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和“科技引领、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知名高职院校,并先后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紧贴产业发展

    打造“市场导向”的专业架构

    学院严格按照“三新”(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导向,恪守“三调查两论证”(相关行业调查、相关企业调查、同类院校调查,需求论证、规格论证)的程序,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经历了由传统制造类到服务外包类,再到新兴能源类、高新技术类的两度优化,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类、新能源技术类、精密机械类、文化创意类、软件技术类和物联网技术类六大特色专业群,确保了专业建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前沿。

    学院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实现了三次“跨越”:企业冠名班——合作办专业——共建二级学院。2008年以来,学院相继与IBM公司、新加坡南德集团、尚德太阳能、德商会、物联网产业园、创新园等全方位合作,先后建成了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国际商学院、尚德光伏学院、中德机电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等二级学院,在办学架构上实现了产教融合。 

    学院依托“政产学研联盟”,把专业建在产业园区,坚持把高新区220平方公里作为学校的教学与实训基地。大力开展与科技企业的人才共推互聘,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等方式,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产教互动合作。目前,学院与高新区的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无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等六大园区、九大专业园区,建成集产业、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联盟”,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产学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岗位链,初步形成了园区、企业、学院之间“资源共用互惠、人才共推互聘、专业共建互赢、文化共融互通、成果共享互利”的“无锡模式”。

    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技术实践”的教学体系

    学院以“共推互聘”为依托,以“反哺教学、反哺企业”为目的,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途径,积极探索构建“技术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借助科技项目,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通过校企人才“共推互聘”,建立畅通信息渠道,敏锐捕捉科技需求,以此引领学院科技创新,并释放科技项目能量,反哺“技术实践”教学。共同开展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搭建利用科技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量身定制人才的教改平台,探索“项目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分组式研发”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人才培养向精致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变。

    二是实行分类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学院投入近百万元教改基金,对56门主干课程进行了解构、优化和重组。重点建设专业通过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软件技术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光电子专业形成了基于“校企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形成了“做学交替、本土双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集聚企业资源,推进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园校企紧密合作,建设了8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218家校外实训基地,引进尚德太阳能组件、阿斯利康生产线、快递中心、幸福商城电商平台、电信呼叫中心等一批“教学工场”,促进“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通过3余年的持续建设,学院现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实训基地2个、省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市级重点(示范)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教材2部、市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教学、教改成果及研究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917篇。

    立足“创新驱动”

    推进“反哺教学”的科研建设

    学院把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放在引领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地位狠抓落实。

    一是搭建“反哺教学”的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学院公共实验实训平台,集成技术服务业务,通过技术引进、高位嫁接,联办一批“创新研发中心”、“科技综合实训中心”等教学科研服务平台。重点打造了“五大平台”,即以“530人才驿站”、“产业教授工作室”、“科技创新驿站”为主的科技交流平台,以省级扶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为主的科技研发平台,以“教学、实训、展示”为主的科技综合平台,以院级科技基金项目为主的科技储备平台,以科技工作网站为主的科技宣传平台。并以此引领和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

    二是创建“反哺教学”的“协同创新中心”。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的原则,先后成立了由中德机电学院与澳富特精密机械公司等3家企业联建的“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物联网技术学院与美新物联网公司等30家企业联建的“传感信息”协同创新中心;由国际商学院与爱迪新光电公司等4家企业联建的“网络营销”协同创新中心。

    三是共建“反哺教学”的校外教学基地。学院依托政校园企合作机制,在江苏软件外包产业园、无锡创新创意产业园、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共建教学基地,形成“园中院”;在IBM、海辉软件、INTEL、软通动力、DHL、金算盘等20多家企业建立实训教学区,打造“厂中校”,使更多的实践课程外移到企业进行教学。

    四是创新“反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共推互聘”协作为纽带,园校企三方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广泛合作。把教师和产业教授组成教学团队,进行产品、项目的教学化探索;把科技项目引入教学过程,积极开展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实施“共推互聘”

    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学院从战略的高度,把“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

    完善了“政府津贴激励”机制。新区每年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津贴。通过“兼职教师政府津贴”的实施,打开与园区、企业的人才“旋转门”,激发企业中、高级人才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院“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优化。建立了“人才共聘共育”机制。一方面,推行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干部挂职学习制度。特别是鼓励高职称人员、骨干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将课程改革的着力点落实到生产一线之上,让课程体系根扎在企业生产一线。近年来,先后有300多名教师在企业进行了3-6个月的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推行了“科研助理团队”计划。3年多来,学院先后委派了由100多名教师、1000多名学生组成的40多个科研助理团队,建立“人才共聘共育”机制。校企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瞄准物联网、软件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多项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并以此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制度。学院以多种形式的“人才驿站”为载体,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学院兼职、挂职或短期工作,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3年来,学院共聘请了30多名530企业海归博士、行业精英、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开设“产业教授工作室”。

    集成区域资源

    形成“持续发展”的强劲合力

    集聚于无锡新区方圆22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众多专业园区,为学院推进区校一体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是形成了“高新区”特色的管理体制。办学10年来,无锡新区对学院的持续投入,夯实了“区校一体”的办学基础。在领导体制上,高新区统筹协调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新区党工委把学院的管理队伍纳入新区干部建设规划,实行同考核、同选拔;在投入体制上,学院由无锡新区全额投资,确保在短期内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二是实行了“理事会”架构的办学机制。学院组建了发展咨询委员会,对重大决策提出咨询和建议;构建了规划指导、专业建设、科技合作、人才协作、就业指导和后勤保障委员会“六会”互动的组织架构,与新区的7大产业园区、数十家科技企业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三是实践了“集成式”对接的合作路径。通过与主要产业园区构建园校合作联盟,建立“集成式”园校企紧密合作机制,实现了每个二级学院对接一个以上专业园区,每一个专业对接一个以上行业领军企业,每一名专业教师对接一名以上企业技术骨干的办学格局。四是探索了“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模式。2011年以来,学院牵头成立无锡市服务外包职教集团,共有7个功能园区、11所院校、40多家核心企业参与。学院充分利用集团成员在基础设施、技术队伍、专业领域上的相通性和互补性,积极开展联合办学,进行充分交流,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