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学因自贸区而变
上海财经大学牵头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数所高校、众多部委单位的力量,为自贸区建设保驾护航。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因自贸区而改变,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本报记者 董少校
仲夏的上海财经大学树木葱茏,校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不时闪现“金融推进自贸区发展论坛在我校举行”的信息。林阴深处的一幢幢办公楼里,许多专家正忙着做研究,为黄浦江对岸的自贸区建设出谋划策。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为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随即,上海财经大学牵头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数所高校、众多部委单位的力量,为自贸区建设保驾护航。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因自贸区而改变,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智库”研究与政府决策全面对接
2013年10月,由上海财经大学牵头,协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共同组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以学科互补、人员流动、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为特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抢占科研制高点,主动承担起为自贸试验区改革建设、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的重任。
自贸区在中国是一种全新的事物,试点推进过程中势必遇到诸多疑难问题。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与自贸区管委会及下属部门、自贸区内企业等深度合作,致力于成为政府的“智库”。原本要一两年才能完成的课题,能够以短平快的方式做出,转化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和参考。
当年11月下旬,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接到上海市商委的任务,研究“负面清单的国际借鉴”,要求两个月之内完成。世界上其他国家负面清单情况如何,对上海自贸区新版负面清单有怎样的借鉴意义?面对这样一项时间紧、政策导向性强的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孙元欣迅速组建科研团队,如期完成了4万字的高质量报告,成为制定2014版负面清单的重要参考。
上海财经大学以建设性姿态开展专题研究,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成立至今,已经承担、完成诸多重要项目,参与研究“自贸试验区借鉴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深化制度创新的研究”课题,前后仅用了4个月。该中心以团队整体形式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3年第5期应急研究项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机制与配套政策研究”全部8项课题,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与重点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以严谨、专业的学术研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丛树海说:“大学应凭借其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方面的优势向社会提供服务。作为一所以财经见长的高校,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教学与科研对接自贸区建设,抓住大学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是着眼长远的考虑。”
探索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在不少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评价依据是发表了多少核心期刊论文,这引导着青年教师为发表论文而做科研,偏离了科研成果向实际转化的方向。上海财经大学的教师们把论文写在自贸区这片热土上,很多内容并不适合公开发表,也不符合通常的学术论文规范。该校针对应用对策研究的不同成果形式,探索多元化考评制度,解除教师考核的后顾之忧。
在接受商务部、教育部、自贸区管委会、上海市各部门委托开展研究的同时,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还主动将各种研究成果编成3000至5000字的“成果要报”,反映自贸区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发挥资政启民作用。这些咨询报告至今已完成21期,得到了中央和上海市各级领导的批示,并被各部委采用。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说,学校对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建议参照现行相关条例进行工作量考核及奖励,报送至中央机关的决策咨询成果可视为一级权威B期刊论文的工作量。同时,根据决策被领导人批示的情况,对作者实施分级分类奖励。
“接下来,相关决策咨询成果还将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职称考核及岗位评聘中。”赵晓雷说。比如,孙元欣在完成“负面清单的国际借鉴”课题后,开展延伸研究,提交了“试验区负面清单转化为全国负面清单的路径和措施”成果报告,得到上海市领导批示,个人研究成果也得到了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
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并非一个虚拟组织,而是连接起众多高校、政府部门的准实体机构,自身建设进行了大胆探索:5所协同高校分别挂牌、分别设中心主任,建立联席主任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和决定中心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规划;实行轮值主任制度,由5所协同高校联席主任轮流主持中心的行政管理事务。
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在人员招聘、岗位设置、评价机制和薪酬分配等方面有充分自主权,协同高校对中心所聘本校教师的考核结果予以认同。人员聘用以任务为牵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既面向全球招聘终身教职制高层次人才,也对协同体之内高校实行双聘制,同时设立访问教授岗、博士后研究岗等,根据工作需要直接聘任,营造出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生态机制。
课程专业紧贴自贸区建设让学生很受用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这门课老师讲得非常有水平,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等专题,既有理论深度,也能结合实践经验活跃课堂氛围,让人受益良多。”谈起自贸区“特班”,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研一学生董欣深有感触。
上海自贸区启动后,上海财经大学迅速开展覆盖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改革,成立自贸区“特班”,设置自贸区专业方向,开设多门相关课程,带领学生对接国家和上海的智力需求,为自贸区建设储备人才。
2014年3月,上海财经大学从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院、法学院各选拔10名专业硕士的一年级学生,组建“‘自由贸易·金融·法律’特班”,即自贸区“特班”,由跨学院师资开设“商法学”、“自贸区国际商务环境”等6门专业课程,增加学生对自贸区领域的专业知识储备。
自贸区“特班”实行特殊的人才培养政策,在选择导师时打破“户口”限制,比如金融学院的学生可以选择法学院的导师。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专家也将成为上海财经大学培养人才的师资资源。此外,学校还聘请自贸区管委会、上海市商委、发改委、自贸区企业等专家担任实务导师,与来自校内的师资构成双导师,引导学生进行面向自贸区的学术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精细筹划开办自贸区专业方向,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国际经贸法律规则的自贸试验区复合型应用人才。自贸区研究院在城市与经济管理专业下,硕士和博士两个层面开设自贸区方向;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下,开设自贸区商务方向;法学院在法律硕士专业下,开设自贸区法治方向。这些专业方向都将于今年秋季迎来第一批新生。
本科教学也越来越多地打上了自贸区的烙印。上海财经大学制作“自贸区的前世今生”等5门视频公开课,供学生选择学习;为三、四年级学生开设自贸区研讨课,每个班30人以内,让学生在研讨中增加对自贸区的认识。5所协同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办法4月已出台,跨校选修即将成为现实。
“自贸区建设是推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转型的契机,我们要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因时而变,采取新举措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