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科学发展 整合资源 开创青少年体育工作新局面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 刘鹏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近年来,体育总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青少年体育纳入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新发展

    首先,政策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根据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发展需要,积极做好顶层设计,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如:联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以校园足球为示范,推动校内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联合教育部门制定了《全国体育传统学校体育师资培训计划》,开展体育传统学校体育教师培训。联合发改委下发了《“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各地学校体育需求统筹考虑、综合利用。

    其次,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从2011年起,连续4年联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举办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并举办全国体育传统校、青少年夏(冬)令营等“阳光体育”系列活动,每年吸引超过300余万名青少年学生参加,并以此带动各省市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再其次,深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截至2013年底,体育总局累计投入近2.2亿元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足球普及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足球人口逐步增加,校园足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最后,加快青少年体育活动条件建设。青少年体育组织不断壮大。截至2013年底,体育总局累计投入近4.5亿元创建了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743所,其中60%以上的俱乐部是依托学校创建和开展活动;投入3200万元创建了400所国家级体育传统校。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创建了144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启动了两期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工作;在全国14个省市15个试点单位启动了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创建试点工作。持续开展全国体育传统校体育师资培训。截至2013年底,体育总局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对3.5万名传统校体育教师进行了师资培训。为传统校的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提供了先进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增强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进而带动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二、下一阶段工作考虑

    首先,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做好规划制定工作。2013年体育总局牵头,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八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青少年体育振兴规划》。该《规划》正在调研、研制阶段,目的是构建一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职责明确、资源整合、合作协调的机制。该《规划》起草完成后,将报请国务院将此纳入国家层面规划。

    其次,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是积极拓展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通过挖潜与新建并举的方法,推动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今后,群众性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特点和需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需求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尽可能与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结合起来。同时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继续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学生优惠开放和学校体育场馆向广大青少年学生优惠或免费开放工作。二是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目前,体育总局正式向民政部申请成立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通过联合会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发展。体育总局还将研发和推广适合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探索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中建立青少年体育指导员分支。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青少年体育。三是发挥体育系统优势,促进学校体育工作。主动配合教育部门创新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整合体育和教育的竞赛体系,最大限度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发挥单项运动协会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协助教育部门进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制定单项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体系和达标标准,加强学生体育技能培训。

    再其次,鼓励优秀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目前,每年体育系统运动员退役1000余人,优秀运动员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和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经验,建议教育部门能够给予运动员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优惠政策,加大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力度,吸引优秀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工作或学校课余训练工作,进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最后,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学校体育的指导和督导工作。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

    探索学校体育发展新模式 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晓超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近年来着力深化改革,主动破解难题,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发展新模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体质健康状况改善,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局面逐步形成。

    一、健全体制机制,为学校体育科学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学校体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市教委等委办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防近视、控肥胖工作的意见》。二是建立学校体育工作领导机制。建立了15个委办局参加的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卫生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议题。三是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力度。修订了《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将体育工作的评价权重由5%提高到20%。四是切实加大市级投入,全面改善学校体育条件。2012年投入4.24亿元,新建改建16个区县414所中小学体育场地;投入1亿元,完成全市中小学校教室及黑板照明标准化改造。2013年投入2900万元,为远郊区县更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仪器;投入1200万元为全市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和校方无过失责任险,减少学校组织体育锻炼的后顾之忧。2014年投入9000万元为全市中小学配备单双杠等体育器材;投入2463万元实施中小学体操区域地面软化工程。体育条件的改善,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很好保障。

     二、强化政府责任,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区县政府考核评价

    北京市为督促区县政府履行职责,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测评和考核制度。一是以区县为参赛单位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赛。2007年,我市创造性地举办了首届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以区县为参赛单位,随机抽取学生集中统一测试、统一分析,成绩以区县为单位排名,并向区县政府进行书面反馈,同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把各区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区县经济社会实绩考核指标。2012年,市政府将“中小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比例”列入了《北京市区县经济社会实绩考核指标评价体系》。三是促使各区县建立测试赛机制。测试赛规模逐渐扩大,并且更加规范和严谨,成为政府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各区县根据每年测试成绩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学生体育锻炼措施和办法。从近几年监测来看,北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向好,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快速上升的趋势得到缓解,部分常见病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健康水平显著改善。

     三、整合社会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创新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今年,北京市大力加强市级统筹引导,以创新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模式为突破口,引入社会资源服务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行课外活动计划。2014年投入5亿元购买社会服务,引导优质专业的社会资源进入学校,支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推行课外活动计划。着重破解学生三点半放学后去哪,干什么的难题。学校在每天1530至1700面向全体学生,遵循自愿的原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素养。通过探索,不少区县和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经验。2015年,市级财政投入将达到13亿元,保证活动计划的持续进行。二是充分利用北京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推行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计划。20所高校及多家社会力量对口支持140多所普通小学体育、美育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家大剧院、国安俱乐部等社会力量机构的教授专家,将在今年9月新学年成为对口支持学校的“编外教师”,全面参与到小学的教育教学中。今年该项计划投入2.6亿元,预计到2020年投入达到50亿元。2014年推出的这两项改革新举措,从学校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从带动学校体育、美育发展的角度,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维度,突破了传统教育管理观念,打破了原有教育体系的束缚,实现了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双增长。

    今后,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和刘延东同志讲话的精神,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促进北京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新成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