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激扬生命
还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初春的寒意被人们火热的激情感染,稀薄的晨雾因为人们对于未来的渴盼而变得通透。2014年3月20日,北京教科院七层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现代教育报、大兴教科所和海淀教科所联合主办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话沙龙”第七十一次活动在此隆重举行。在本次会议上,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二中的“ICD”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精彩亮相,从那一刻起,展开了一幅壮美的教育画卷!
什么是“ICD”问题导学型学习模式?如何将“ICD”问题导学型学习模式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如何从根本上改造杨镇二中的教学体系?王玉辉校长以报告人的角色出现在全体专家学者与教师面前,向在座各位清晰阐述了杨镇二中的理念做法,掀起了一股教改之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韩立福这样评价该校的“ICD”问题导学型学习模式:“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学习模式,是直通未来的考场和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必将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理念引领
让教育焕发生命魅力
之所以构建“ICD”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王玉辉坦陈是在寻求学校发展出路中的嬗变。她告诉笔者,一直以来,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学校教职员工,都在思索一个教育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改浪潮的席卷之下,与诸多教育专家学者交流时,他们都有一个困惑,就是面对当今日益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学校如何能进行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以课改为核心的初中特色多样化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教育再发展的契机,扎扎实实搞课改已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要优化育人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打破特色发展和实际教学‘两张皮’的现状,立足学生,构建学本课堂。”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杨镇二中“师生重品德,管理有品位,办学创品牌”的“三品”办学目标就成为了学本课堂建设的逻辑起点,而“ICD”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了教学相长的助推器。如今,“ICD”课堂教学改革在杨镇二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学生当下需要和未来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课堂教学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使新课程改革有效落实,2010年9月,杨镇二中确立了以主体(Independence)、合作(Co-operation)、发展(Development)为核心的“ICD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以工具单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管理方式,以“预习展示——合作交流——点拨引导——总结反馈”为依托的问题导学型学习模式,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自主、合作、具有生命活力、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课堂。
任何改革都是要遇到一定阻力的,都是要历经一段艰辛。为了在全校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王玉辉仅动员报告就做了多次。在报告中,她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就是革自己的命,因为大家习惯了抱着过去的东西,舍不得丢掉。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实行教育改革,必须革自己的命。而使王玉辉排除阻力、坚持改革的决心和动力,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已经不适合当下的社会发展,我们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自主、合作、具有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课堂,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超越自我,并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
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杨镇二中课堂的过程追求
王玉辉认为,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教育必须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美好愿望。
在“以生为本”课堂教学中,杨镇二中“问题导学”型学习模式还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提供了较好的学习行动策略,解决了学生“不会学、不会说、不会做”的困难。
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让学生在提前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孩子们特别喜欢。在全班合作中未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化的问题,学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等,教师要进行点拨和引导;对于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适当地进行讲解;同时,通过总结反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课后:学生能主动依据知识的牵引,归纳、拓展教材之外的知识,并能在不断地发现、研究和运用中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
“自从学校课改以来,我的孩子变化很大,以前他很少和我们家长交流,也不把作业带回家,现在他和我们交流多了,自主能力变强了,我们家长变成了学生,他变成了老师,经常把所学内容讲给我们听。他变得爱说话、爱笑,也变得更阳光了!”这是该校一位学生家长的由衷评价。
由依赖转变为独立
杨镇二中课堂的价值超越
杨镇二中的老师们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在学校的新型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牧者不是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引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快活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又尊重羊群独立的生命活动,从而实现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的目标。”
当课堂的主体从教师向学生转变时,杨镇二中的教师们突然发现,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充满了无限精彩,生命活力激扬了整个课堂。由此更激发了学校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动的彻底改变。如今,不管是即将退休的、还是刚毕业进校的老师,哪怕是以前最喜欢“讲课”的老师,都能积极上展示课,研讨教学已成为杨镇二中老师不断提升自我的常态行为。
“多年的课堂改革使我深深体会到,学生与自己最大的不同,只不过是二者年龄上的差异而已,二者根本不存在‘教’与‘被教’或着说是‘教’与‘学’的地位划分。”从该校老师的这段教学反思中,不难看到课堂变革对学校教师教育观的颠覆性改变的力量。
“教师的这种颠覆性观念一旦形成,教师唯一能做的选择便是,在每天从事对学生的研究工作中学会适时且智慧的‘顺势而为’,并在每个‘顺势而为’之后,不断进行新的调整与完善的‘乘势而上’。”王玉辉欣喜地评价说。
“ICD”课堂教学改革
促进师生共成长
如今,杨镇二中的课堂成为了师生张扬个性、快乐成长的乐园。在观摩展示课上,学生眼睛明亮、分析透彻、展示自如、解答自信,教室弥漫着争鸣的愉悦、收获的欢欣。
实行“ICD”课堂教学改革后,学生王钰鸿最突出的感觉,就是课上表达的机会更多了。以前老师讲授的成分居多,现在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自己,授课方式更贴近实际,师生之间更像朋友,她的学习兴趣也更高了。学生李佳洋表示,自从这样上课,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友谊。每当同学们起立讨论问题时,教室里忽然就沸腾了。每个人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想法,各科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感受到的明显的教学变化,背后则是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对于教科研主任杨红雁来说,她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论课前的准备,还是课后的考核,都比以前要求更高、工作更辛苦了,否则真的难以应对。为了系统地解决推进有效教学模式过程中的问题,杨镇二中通过每学期的校本培训去落实。2010——2011第一学期结合“ICD课程改革”,学校开展了“改变教学方式,探索教学模式”的实践式研修活动,老师们在编制工具单、研究教学模式、小组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2011——2012第一学期针对新课改过程中的困惑,学校开展了以“研究真实问题,突破课改困惑”为主题的实践型培训活动。该校的政治教研组在快板中这样写道:“有效备课人人会,要把效果来比对。基础方法要记牢,细心发现有门道。先从学生来说起,五个方面细推敲。”并提出了政治课的“20备”方针。总之,校本培训为有效教学实施保驾护航。
教务主任谢岩在学校课堂改革中成为了领跑者。她的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而她更是体会到了别样的幸福:在课堂上,我是暂时被称作老师的“大同学”,学生是暂时被称作同学的“小老师”,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究共同成长,昔日的教室变成了洋溢着快乐的“学室”。“实行‘ICD’课堂教学改革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促进了学生的角色转变,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独立性,真正实现了学生从‘配角’向‘主角’的转变。”语文教研组长陆艳旗告诉笔者,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几个优等生身上,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本应该得到更多关心和帮助的学困生却被忽略了。自从实施有效教学以来,杨镇二中将教学策略的制定关照到全体学生,教师充分关注所有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展示、合作交流、点拨引导等实现堂堂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