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课外交流需加强
差异检验表明,初一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师的地位差距最小,F(2,1611)=8.51,p<0.01。初二和初三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师的地位差距显著高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初二和初三年级学生在师生地位差距上没有显著差异。
3.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在交流中老师信任自己,自己也信任老师
对于交流过程中是否信任老师,有39.8%和38.9%的学生表示自己在交流中非常信赖或者比较信赖老师,选择一点都不信赖和比较不信赖的学生仅有4.0%和5.6%,另外有11.7%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说不清。
就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学生对教师的信赖程度最高,F(2,1616)=15.27,p<0.01,西部地区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显著高于东部地区的学生,而东部地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显著高于中部地区的学生,三者之间的差异两两均显著。就年级而言,初一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最高,F(2,1613)=21.80,p<0.01。初一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而初二和初三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则没有显著差异。
关于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感觉是否被老师信任这个问题,有37.1%的学生感觉交流中老师比较信任自己,27.1%的学生表示老师比较信赖自己,26.8%的学生表示说不清,而较少学生表示老师在交流中比较不信赖或完全不信赖自己,约占9.1%。
(五)学生与教师交流时有一定的对象偏好
1.学生更愿意与女教师、班主任交流
就教师性别而言,有66.6%的学生更加愿意与女教师进行交流,选择男教师的学生有33.4%。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与男性相比,女教师会对学生会更加理解和包容,也会更加温柔。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有64.1%的学生表示自己更愿意与班主任进行交流,表示自己更愿意与任课教师交流的学生有35.9%。
2.教师并不是学生最期望的交流对象
就学习困难而言,仅27.9%的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第一个想到老师。有59.6%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同学,这说明,在学校里,学生更多地靠自己的同伴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次之是老师,占总数的27.6%;表示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求助父母的学生人数较少,仅占总数的12.5%。(见图6)
就倾诉心情而言,仅4.8%的学生会主动向老师倾诉心情。有72.6%的学生表示当自己心情不好时,第一个想倾诉的人是同学;17.5%的学生表示自己第一个想倾诉的人是妈妈,而表示自己想倾诉的对象是爸爸或老师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1%和4.8%,两者加起来不到总数的10%。这说明,对于初中生来说,同学是自己最好的倾诉对象,这可能是因为同龄人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选择爸爸或老师的学生比例最少,则可能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老师与父亲一样,是一种威严的角色,并不太容易站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见图7)
就生活困难而言,仅8.2%的学生在遇到生活困难时会想到老师。有46.9%和21.9%的学生在遇到生活困难时第一个想到妈妈和爸爸,22.9%的学生会选择自己的同学,只有8.4%的学生表示当生活中有困难时,会想到老师。这说明,大部分初中生还是认为,父母更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生活困难。(见图8)
???结论与建议
教师与学生交流应更加积极主动,并改进内容与方式
1.学生与教师课外交流主动性差,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走近学生
从多个侧面调查问题可以看出,从交流意愿和行为来看,一方面,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的时候少,意愿低,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对待和积极应对教师发起的交流即被动交流,同时积极克服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如教师冷淡或同学嘲笑等。从交流体验来看,大多数学生的交流体验都是积极的,一方面,学生与教师交流过程中的距离感不大,另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信任教师,教师也信任学生,相互之间比较信任。
2003年《知心姐姐》所做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中,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但不敢找,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在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的被访学生中,32%的学生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其余68%的孩子“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之所以“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68%的人表示因为自己胆小,61%的人怕自己说的话使老师不高兴,30%的人表示老师太严肃,24%的人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14%的人怕同学说自己拍马屁。可见,各种原因产生的害怕心理,是阻碍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关键因素。有个被访学生说:“虽然我未做任何亏心事,但在老师的注视下,还是心里发毛,不停地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
由此可见,这一现象和问题依然存在。在与教师课外交流这一问题上,学生存在内心渴望和行动犹豫的矛盾。为增强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教师应提高对师生交流重要性的认识,多鼓励学生,多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谈心,使师生课外交流常态化和自然化。
2.学生与教师课外交流内容单一,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心理及生活状况
从上文结论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发起的交流还是学生发起的交流,交流最多的内容均是学习成绩,其次是纪律问题,而有关生活和心理状况的交流少之又少。这反映了当前应试教育主导下的现实,“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依然充斥着教育教学的每个角落。交流内容的单一折射出交流功能上的缺陷与不足,师生交流多为事后补救型交流,比如学生考试成绩下降或违反纪律时的交流较多,而预防型或前瞻性交流少之又少。如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的学生因学习成绩或因未完成作业而跳楼,这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外交流和沟通不无关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应该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为学生的心理把脉,指导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惘。当前社会发展速度快,社会矛盾多,且初中生处于心理矛盾多发期,如果他们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和宣泄,将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造成性格扭曲、精神压抑等,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关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教与学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师生课外交流的内容离不开学习,但是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社会对个体生存技能要求越来越综合化的形势下,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关心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特点和特殊情况,做到早了解、早沟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师生课外交流方式单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与其进行面对面交流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性,而不仅仅是教师教授给学生,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绝对领导者。因此,一方面,学生要克服害怕教师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多“蹲下来”与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宽松、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围和环境。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度“小型调研”项目“初中生与教师课外交流状况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GY2013XDY19)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