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极限,追求成功”的带头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任万钧,1941年11月生,重庆市江津人,大学学历,教授,196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长期任教,上个世纪90年代从事民办高校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先后担任陕西省第十届人大代表,陕西省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西京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务,现任西京学院董事长。

    西京学院“升本”揭牌

    校长任芳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西京学院校领导班子合影

    与参与世园会志愿者合影

    中央台采访任万钧

    董事长任万钧给学生讲课

    从创业时的背负巨债、面临无自有校舍、无专职教师、无发展资金的“麻雀大学”,从自学考试教育、高职教育、本科学历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西京学院,经过短短20年时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如今已发展成为占地千余亩,拥有在校生2.4万多名、5个硕士点、29个本科专业的全国著名民办高校。人们在盛赞该校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更忘不了带领全体西京人“挑战极限,追求成功”的带头人——西京学院举办者、董事长任万钧。

    苦干实干创大业

    任万钧说:创业艰难。那个时候,“挑战极限就是穷干苦干实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任万钧说,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干也要拼,一定要办一所民办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心愿。

    20世纪80年代初,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从教20多年之后,任万钧兴办实业,成绩卓著。然而,在多年办企业的过程中,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教育的特殊感情。“在我看来,世界上再没有比做一名教师更光荣、更神圣的职业了”。出于对教育的钟情,他深深认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兴办教育振兴教育,我们国家在世界竞争中才会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他说:“我选择了民办教育事业,就注定选择了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终生的壮丽人生,我为这一选择而自豪。举办民办高等学校,目的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贡献,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为尽快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提高青年的文化、专业素质做些事情”。这便是任万钧办学的初衷和理想。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1994年,52岁的任万钧转而投身民办教育事业,开始新一轮创业人生——

    理想总是那么的充满魅力,引人入胜。然而,现实却如此艰难。“办民办大学”方向上的正确性并不代表它就是一帆风顺的。那个时候,西京学院的创业者们与其他民办大学一样,面临着极其不利的处境:诸如国家不纳入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毕业后不能进入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就业,没有干部编制;甚至,坐火车也不能享受半价待遇……这时,“办西京大学,并与北京、东京、南京大学齐名”的追求,在当时的语境中显得有些格外另类和狂妄。即便如此,创办初期的民办西京大学(筹办)在艰难的发展环境中,凭借着解放思想所描绘的美好教育理想扬帆起航了。

    1997年底,任万钧对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后认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是硬件建设不到位。要把西京学院办成万人规模大学的宏伟目标,所需上亿元的资金缺口怎样补,成为摆在任万钧及全体西京人面前一条很难逾越但又必须逾越的鸿沟。为了破解建校资金奇缺的难题,任万钧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除千方百计自筹资金外,还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协调贷款上。终于,在想尽了法子、费尽了周折之后,银行方面同意西京大学以当年秋季收费权作抵押给予“规模贷款”支持学校建设。任万钧以创新的思维、超常的智慧与惊人的毅力,为中国民办大学的发展在银行规模贷款方面开创了一条新路。

    在金融界的支持下,资金难题一个个被攻破,建设资金一笔笔到位。但筹资只是办大学的第一步。紧跟其后的“大学之大,在于大楼之大”。为了加快建校速度,身为学校董事长的任万钧,把办公室与宿舍设在一座用塑料布与竹架板拼搭的低矮潮闷的塑料棚屋内,每天工作多在十七八个小时。面对校园建设工程,他身兼数职,既搞规划,又当采购,既监督施工,又看管材料,同时还得办自来水、办电,并应付来自上下左右的各种征管与干扰。为了破解办学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刚正不阿的任万钧哭鼻子不下十余次。用同事们的话讲,为了办学,他只欠一件事没有做:给人下跪。

    2001年10月,任万钧在组织全校教职工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很快提出了“再用三五年时间,在校生达到3万人,学校具有颁发本科文凭资格,经过七至九年,校内办起研究生院或研修院,努力向国内一流民办大学奋进”的发展目标。随后紧锣密鼓地又在西安南郊征地千亩,以争先创优的精神和“超深圳”的速度,仅用160天时间,新建校舍16万平方米的西京学院新校区,就在长安神禾塬崛起,实现了“当年征地、当年基建、当年招收新生过万人”的既定目标。其实,就是在2001年这160天里,对任万钧及西京学院而言至少有两个致命的危险。一个是工期短,新生入学时,要不能按期完工,学生不能入住,这会给学校带来灭顶之灾。另一种情况同样危险,就是学校建好了,但是招不来足量的学生,建校所欠下的大笔债务无法偿还,巨额负债将会把学校毁掉!在内外重重压力下,任万钧没有动摇、没有畏缩,而是横下一条心,迎难而上,最终使西京学院绝处逢生。

    创校初期,在决策上挑战极限,在执行上更是如此。为了保证基建、招生、教学、后勤顺利完成,任万钧和负责一线工作的副校长、处长实行暂不发工资,只发适量的生活费,若不能完成工作任务,不仅工资奖金泡汤,还得卷起铺盖走人。西京人挑战极限的精神具有四方面的特征,称为“四个不留”即:发展目标,不留余地;实践运作,不留后路;紧抓工作,不留死角;善抓典型,不留情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任万钧的带领下,西京人最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含泪带笑”的成功。2000年5月,国家教育部门授权陕西省政府部门,批准学校为具有独立颁发大专文凭资格的普通高校;200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西京学院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自此,西京学院走出了困境,走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

    开拓创新探新路

    任万钧说:发展还难。民办教育要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这是仅有的出路。挑战极限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变”的开拓性思维和举措。

    从1997年起至2005年,8年时间里,西京学院之所以能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继而健步实现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性转轨的新阶段,既源自于任万钧等一班人一系列开拓性的实践,更归功于他独具特色的理论创新,从而为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出了一条全新的“西京之路”。

    发展模式创新,是任万钧及一班人在学校建设发展中采取的第一招。

    在规模建设上,实施跨越发展战略。为了尽可能加快学校硬件建设速度,任万钧摒弃“租房招生─逐年积累─滚动发展”的传统之路,将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方针目标管理·负债经营”的思想引进到民办大学的校园硬件建设之中,创造了“自有资金+规模化贷款”的建校方案。这种学院建设“硬件先行”的新型模式,使扩大招生产生了奇效,对全国民办大学实现全面性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与带动效应。

    在学校质量建设上,实施品牌战略。学校提出了坚持“质量立校、管理治校、人才强校、品牌兴校”的工作方针,努力实现“增强教学实力、培养科研能力、激发管理活力、形成西京亲和力、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工作目标,在战略执行上,提出四要三高”要求。“四要”即要质量、要稳定、要规模、要特色;“三高”即高标准要求、高强度推进、高质量完成。正是在任万钧这种战略思想的引领下,西京学院充分发挥民办机制优势,推动学院快速发展。

    管理模式创新,是任万钧及一班人在西京学院发展中采取的第二招。

    任万钧牢固树立“师生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提出了“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全面准确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思想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和主体”的新理念。

    为了破解民办大学扩招中普通存在的盲目性与随机性,任万钧将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看板管理”注入民办高校的软件建设方面,创造了“师资先备、管理先行”的成功经验。为了适应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特点,任万钧在校务管理方面借鉴“企业必须以销售为龙头”的定律,实行了“就业/招生、教学/实践、后勤/安全、筹资/基建”四大管理一条龙,以“就业/招生”为龙头的新型模式,即把民办高校的“主导产品”——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作龙头来抓,构建起了“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方位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成为西京学院年年生源爆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的奥秘所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