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带来教师培训质的突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信息技术不负众望,已成为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突破管理难题、提升培训成效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支持着人们对于理想培训的追求与时共进。

    ■闫寒冰

    自2009年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和系统化推进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随着培训的深化,人们对于培训成效的期待与日俱增,而信息技术毫不意外地成为了助推教师培训变革的核心要素。

    虽然当前的教师培训中也或多或少地整合了信息技术应用,除远程培训外,面授教学也会应用技术手段,信息化管理更是常态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期待相比,当前的实践还远远不够给力。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简称“能力提升工程”)出台,能力提升工程含纳了诸多关于教师培训变革的努力方向,如标准先行、自主选学、过程测评、学用结合等,而这些努力方向的最终实现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助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相关工程的催化下,教师培训必然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质的突破。

    课程开发大众化。社交网络的普及带来微力量的兴起,进入培训领域的微力量催生了最鲜活、最具实践价值的培训资源——微课程。信息技术的简便应用使得一线专长教师能够轻而易举地参与到微课程的开发中来。虽然微课程的粒度小,但量的增长迅速,在结构化的课程组织与管理下,可以较快“织”就课程地图,打破专业机构在培训界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更接地气、更加良性的培训生态。

    教学环境现场化。根据教师的学习特点,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往往是最有效的。应用基于“云服务”的智能教室,教师的教研活动可以跨校、跨区流畅进行,同侪互助,受益颇多。移动设备的功用更是不可小觑,在它的支持下,每位教师的工作环境,都可以成为他们发现问题、获取培训指导、最终解决问题的实践场。

    培训选择自主化。大规模、多层次的培训让诸多教育行政机构陷入事务性管理的泥潭不能自拔。由于学员的信息缺乏整理和辨识,重复培训屡屡发生,更是让人叫苦不迭。浙江、上海率先建立的学分银行管理平台,为学员们的培训选择提供了清晰、透明的数据。基于这些实践,灵活、开放、专业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在未来一至两年可以在各省陆续投入使用,这个业内同行眼中的“教育淘宝”将赋予学习者自主选择培训服务的权利,使培训个性化得以实现。

    质量分析过程化。受限于研究成本,当前的远程培训过程性分析往往基于随机抽取的样本。在大规模在线培训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全面地、动态地、实时地分析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海量学习记录及过程性资源,就很难在日趋复杂、灵活的培训进程中掌握质量脉络。在大数据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可以做到在平台中内嵌质量分析工具,并对分析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精准预测和及时干预。

    自我诊断智能化。教师的自主选学怎样才能科学、客观、理性?基于信息技术的自适应系统可以给出解决方案。简单地讲,自适应系统是支持教师自我诊断的智能化工具,它能够分析教师的学习风格与专业偏好,并能够基于能力标准诊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实现相应培训内容的主动推送,从而使“量身定制”式的培训服务成为可能。

    正如我们看到的,信息技术不负众望,已成为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突破管理难题、提升培训成效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支持着人们对于理想培训的追求与时共进。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